Giardini自19世纪起成为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和建筑双年展的主要场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场馆从最初仅包含中央馆逐渐扩建至现在包括29个外国国家的永久馆,以及1991年建筑双年展第5届开幕的标志性斯特林(书)馆。
这些建筑由一些最伟大的建筑师设计,如Gerrit Thomas Rietveld设计的荷兰馆,Alvar Aalto设计的芬兰馆和Carlo Scarpa设计的委内瑞拉馆。其中一些建筑,如日本馆,已成为今年双年展的关注焦点。的确,策展人们聚焦于这些建筑的形式与历史,以庆祝和拥抱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本期总结了十个值得探索的馆设计,并聚焦那些使它们成真的异想天开者。
《BOOK SHIP》展馆(1991)
它于1991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5届开幕,由Stirling和Wilford设计,是一个细长的金属和玻璃一层建筑,功能上分为两部分。游客需要走三级台阶来进入半圆形铺砌的入口,四周种有树木,进入建筑内是优雅的光线以及摆放整齐的图书。
从设计角度来看,如其名字所暗示的,“书船”馆的建筑形式呼应了船只的轮廓,体现在其远近30米拉长的身体和两端的曲线。建筑师在水平体量上加装了绿色镀铜的,凸出的和倾斜的屋顶,在屋顶的下面覆盖红木,在内部行走时营造出包裹和像客舱一样的气氛。最后一层是一个宽敞的天窗,引入充足的日光和在上方扩大空间感。
日本馆(1955-56)
展馆巧妙地将日本设计与国际风格相结合,形成一个大胆的白色矩形块,盘旋在地面上,为街道上的中央开放空间腾出空间;在那里,四个突出的隔板有助于划分该区域以进行多用途(展览,聚会,会议,研讨会等)。同时,主要体量形成一个256平方米的狭窄展览室;到目前为止,这个房间已经接待了 200 多位艺术家和建筑师,例如草间弥生、高松次郎、斋藤义彦和伊东丰雄,他们在 2014 年翻新了展馆;这一举措有效地恢复了建筑的原始美学。
芬兰馆(1956年)
自1956年夏天建筑完工以来,展馆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自北欧馆于1962年完工至2005年,阿尔瓦阿尔托馆被租给其他国家,如意大利,阿根廷,葡萄牙,以及最近的冰岛。从2007年开始,在芬兰文化部的支持下,阿尔瓦阿尔托馆再次被用作芬兰国家展览的展览空间。
北欧馆(1958-1962)
在赢得1958年的比赛后,挪威建筑师Sverre Fehn受邀设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郁郁葱葱的Giardini场地的北欧馆。这个引人注目的大胆而简单的混凝土场地于1962年完工,并向公众和展览商开放。由此产生的节奏和戏剧性建筑提供了一个宽敞的空间,三个欧洲国家多年来一直在合作:瑞典,芬兰和挪威。
委内瑞拉馆(1953-56)
今天作为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展馆及其户外展览空间体现了Scarpa的独特风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二楼的一排玻璃板,这些玻璃板水平延伸到屋顶上,形成一个天窗天花板。几年前,在2010年代,双年展制定了一项修复计划,在关闭期后重新开放其第15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的委内瑞拉馆。
瑞士馆(1952年)
最后,设计热潮聚焦了瑞士馆,这是布鲁诺·贾科梅蒂(Bruno Giacometti)1952年的杰作。该建筑毗邻委内瑞拉馆,由一系列房间展开,由中央开放式庭院连接。
US PAVILION (1930)
帕拉第奥风格的美国馆位于双年展的城堡花园内,由著名建筑师威廉·亚当斯·德拉诺和切斯特·福尔摩斯·奥尔德里奇于 1930 年设计。
韩国馆(1994-95)
1994年,建筑师Seok Chul Kim和Franco Mancuso承担了在Giardini内设计韩国馆的项目,并于1995年完成了这座工业风格的建筑,内衬着大量的玻璃墙。这种独特的构图创造了一种冥想的“玻璃盒”,带来充足的日光和清新的温暖。
展馆的开放性成为其最大的资产,将内部与围墙外的Giardini花园连接起来,并创造了一个聚会场所。
荷兰馆(1921年)
荷兰馆由费迪南德·博伯格(Ferdinand Boberg)设计,于1921年在城堡花园内建造,有两个生命周期。1953年,在建成三十二年后,该建筑被拆除,Gerrit Thomas Rietveld受委托创建一个全新的建筑 - 一个简单而均匀的日光,盒形体量。自1995年以来,蒙德里安基金会每年组织一次展馆,该基金会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每个荷兰参赛作品任命一名新策展人。
巴西馆(1964年)
巴西馆是威尼斯建筑师Amerigo Marchesin的作品,他于1964年提出并建造了他的提案,将场地放置在远离威尼斯馆的方式。有趣的是,巴西馆的原始设计是由建筑师恩里克·明德林、吉安卡洛·帕兰蒂和沃尔米尔·阿马拉尔于 1959 年设想的;三人最初提议将结构定位在贾尔迪尼河大桥上,但马尔凯辛的设计很快就推翻了他们的设计。自 1964 年构思以来,野兽派建筑以其向内延伸的突出门廊屋顶吸引了游客,穿过建筑体量的中间并到达后部以创建走廊。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