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产生审美意识?审美的过程是怎样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人脑神经机制,从科学的角度为传统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独特和全新的阐释。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01

大脑如何认定有“魅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过于完美的东西,往往并不会被认为是有魅力的。

反而当它略带瑕疵时,会显得格外动人。

我们看待人的态度是这样,看待艺术品时也是这样。

皮皮横走不动了

那么,到底怎样的事物才是最有魅力的呢?

从神经美学的角度看,伟大的艺术应该有两个特点:情境恒定性、模棱两可。

《夏日和煦》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艺术的目标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描绘不变的、完美的特征。

这一目标其实就是大脑功能的延伸。

Icart

“情境恒定性”指的是:某种情境与很多其他情境具有共同的特征。

这使得大脑能够很快的对它进行归类。

维米尔的画作就有这样的特点:简单又意味深长,每一幅画不仅可以被理解成很多不同的、基本的情境,而且每一个情境都同样真实清晰。

《拉皮条者》

“模棱两可”并非含糊不清,而是指同一幅画面能够表现出多种情景和真相。

大脑能够对“未完成”的作品进行各种各样的自由阐释。

米开朗基罗在耶稣的生命中发现了至高无上的爱,他的一些作品就是以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以及从十字架上被放下的一刻作为主题。

我们的大脑对耶稣受难的景象能作出无限的想象,要以一件作品将所有想象表达出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如此,倒不如让欣赏者在头脑中创造出更多的形象。

哀悼基督 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云石雕像 高175厘米 1498 圣伯多禄大殿

米开朗基罗的很多雕像停留在未完成的状态,他未完成的大理石雕像就有三十五座之多。

这些作品的轮廓仍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便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的形体,在不同欣赏者的头脑中具体成形,达到艺术的恒定性。

02

审美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进行“审美”活动。

但大家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审美”的目的只有俩字:活着。

神经美学家们一般认为:早期的艺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生存的一种无意识产物。

大脑的进化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那些有利于个人及群体生存和繁衍的植物、动物、同类、环境等能够让人类大脑产生正面积极的概念,以及想要的认知需求和喜欢的愉悦情感,人类逐渐把它们看作是美的事物。

早期人类还创作出简单的美的事物的标记,这些抽象的符号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相互交流。

张子恒

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主动生产艺术。

约在12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打磨工具、进行复杂的思维和技术操作,他们还会用花、纹身、挂珠来装饰身体,并用精心设计的花束和墓地悼念逝去的亲人。

这表明,此时人类已经开始思考生活与死亡,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探索自身除了满足生存之外的力量。

立心

在6万到3万年前,人类拥有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高级运算的大脑,以及创造精美艺术的能力。

人类祖先开始用语言、工具或艺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在南非开普敦南部的布隆伯斯洞窟中,人们发现了人类在7万7千年前制作的精美打磨石器。

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坊”,人们用赭石、木炭与动物骨骼制造了一块儿细长的砖——这可能是人类史上第一件艺术品摄影:STEPHEN ALVAREZ

上面的交叉式图式线条显示:当时人类已经把创造性与抽象性思维呈现在艺术品中。

可以说,当时的人类已经出现了抽象思维,并体现为语言和艺术的产生。

Adilson Farias

约在4万年前,人类已经拥有了能够具备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大脑,能够创造出艺术,并能够用审美与象征的方式呈现图像与雕塑。

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复杂的精美岩画位于法国南部阿尔代什省的肖维岩洞,这些鹿、马、犀牛、狮子等动物形象的高水平岩画大约产生于3万5千年前。

此外,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外貌的审美也与繁殖相关。

在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现的岩画中,表现女性的部分,特征为大胸、细腰、双腿修长,均是有利于繁衍的特征。

说完了审美能力产生的过程,就让我们再来看看大脑究竟是如何进行审美判断的吧!

03

有无艺术天赋要看右脑额叶区?

迎面走来一个人时,看到艺术作品时,刷朋友圈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身边的事物做出审美判断。

但人到底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分辨美丑的呢?

在大脑中,与视觉审美有关的脑区为:枕叶区、纺锤体区、额-顶叶、内侧颞叶区、眶额部皮质和尾状核区、前扣带回和背外侧前额叶区以及右脑额叶区。

它们相互配合,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对眼睛看到的事物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流程,使我们对其进行情绪反馈,还能激发创造力。

下面带大家看看这些区域分别有何作用。

艺术家跟普通人到底有何区别?“艺术天赋”到底是不是玄学?

科学家们认为:“艺术天赋”的产生与右脑额叶区及纺锤体区这两个脑区密切相关。

Solso通过研究画家和普通人的大脑成像,发现:画家的右脑额叶区的激活比普通人要强烈,而普通人在纺锤体区的脑部激活比专业画家强烈。

纺锤体区与脸部信息处理相关,右脑额叶区与创造力活动有关。

也就是说:在作画时,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提取模特的脸部特征,而画家则超越了基本的视觉信息提取,更多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Carla Cordelia

眶额部皮质中线部的激活程度,则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美丑的认知。

科学家们研究了人们观看不同类型的绘画艺术(风景、肖像等)时的脑成像,发现:人们认为绘画作品越美,眶额部皮质中线部的激活程度就越高,反之,激活程度就弱。

BinZLee

脑部尾状核区域的激活程度,会影响我们观看艺术作品时的情绪。

在对观看不同艺术风格的绘画艺术及不同比例的雕塑时的脑成像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发现:随着审美偏好的降低,主管奖赏和动机的脑部尾状核区域的激活程度也随之降低。

原比例雕塑还能激活大脑双侧枕叶、楔前叶、前额叶以及脑岛的右前部,使人在观看时产生愉悦感。

曾岩怿

这些部分彼此协作,使我们做出审美判断:

视觉信息首先进入枕叶视觉皮层进行早期加工,提取和分析基本元素。

而后进入内侧颞叶区,对早期提取的元素进行筛选和组合,有选择性地加工,并赋予审美对象意义。

在审美对象被识别后,眶额部皮层和尾状核区被激活,引发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反应。

最后激活前扣带回和背外侧前额叶区,使人产生审美偏好,做出审美判断。

正如泽基所说的那样:

“任何美学理论,若没有构建在脑活动的基础上,是不完备也不可能深刻的”。

随着神经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美学必定会有更加新颖的发展思路。

好啦,今天关于神经美学的介绍就到这里啦~

参考文献

[1]廖育正.神经美学如何解释艺术——以查特吉《审美的脑》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1):80-85.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2.01.011.

[2]周丰.艺术能力的发生:艺术起源的神经美学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2,36(01):15-23.DOI:10.15958/j.cnki.gdxbysb.2022.01.003.

[3]支宇,李天鹏.论神经艺术史的学科缘起、技术手段与理论前景[J].认知诗学,2020(02):32-42.

[4]胡俊.神经美学视阈下的“大脑美点”存在吗——兼答刘旭光教授[J].探索与争鸣,2021(08):90-96+178.

[5]胡俊.审美发生、过程及美感性质的神经美学阐释[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1(09):39-49.

[6]张璇,周晓林.神经美学视角的审美愉悦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47-1854.

[7]胡俊.“神经美学之父”泽基的“人脑—艺术契合论”[J].江汉论坛,2021(07):68-72.

[8]胡俊.神经美学视角下的审美现代性反思[J].社会科学,2021(08):185-192.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21.08.019.

内容转载自“印客美学”


精选文章:

挑战眼睛,趣味横生的超现实主义照片,2遍才能看懂

用色块打开排版的思路,简单好用!

罗永浩看好的AR,艺术家是怎么玩儿的?

成都涌现200位“移动车主理人”?聊聊这门街头生意经~

看俄罗斯设计师如何玩转侘寂美学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