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与心理学息息相关。重点不在于人们"应该"如何行事,而在于他们"实际"如何行事。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值得牢记的原则。这些名称乍听之下可能很专业,但一旦你看到日常产品中的例子,就会意识到它们只是简单的人性模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你的产品做得更好。

1. 愉悦感设计:我们记得那些微小、出乎意料的惊喜

我们对小惊喜的记忆比想象中更深刻,例如,谷歌首页随节日变化的涂鸦,或者 iMessage 上的信息反应效果。这些改变都不会影响核心产品功能,但它们会留下深刻印象。

但这里的关键在于,只有在基础体验稳固的前提下,这些设计才能奏效。如果主要流程体验不够好,这些小惊喜也会黯然失色。

而且,这些惊喜时刻很难永远保持新奇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成用户预期的一部分,从而失去其独特的吸引力。

如何运用这一点?

1首先确保基础体验:切勿在糟糕的流程上堆砌惊喜。在添加额外元素之前,先打磨好核心体验。

2使其具有情境感知能力:惊喜应该与当下情境自然契合(例如一个在完成时庆祝的进度条)。

3适度使用:过多的"惊喜"元素会显得生硬或令人疲惫。将它们保留在关键节点。

4随时间演进:今天的惊喜,明天就会变成期待。持续更新或轮换内容以保持其影响力。

当你在 Asana 看板上完成任务时,会有一个神话生物飞过你的屏幕。这个设计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完成任务并非每隔几秒就会发生一次,所以惊喜感不会显得过度。

2. 内部触发:当触发来自内部而非外部提示时,我们会形成习惯

想想大多数应用最初是如何吸引你注意的:手机上的提示音、应用图标上的红点标记,或者一封邮件。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触发,旨在将你拉回应用。

这些外部触发在初期有效,但真正的转折点是你不再需要这些提醒的时候。例如,你感到饥饿时,脑海中会自动浮现出一个热门的外卖服务;排队时,你会不自觉地开始刷 Instagram;感到压力时,你的本能反应是打开 Spotify。无需任何人提醒,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这就是内部触发。产品已经将其自身与你日常的某种感受或情境联系起来,现在这个行动感觉是自动发生的。

如何运用这一点?

1探寻真实的触发点,而非猜测:观察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是刚睡醒时?还是担心错过什么时?围绕这些真实时刻进行设计,而不是强加人为的触发点。

2让首次外部触发物有所值:如果你确实需要发送通知,请确保回报是即时且直接的,而不是需要用户在产品中费力寻找。如果通知内容是"您的订单即将送达",那么点击后应直接跳转到实时地图界面,而不是应用首页。

3设计从外部触发到内部触发的桥梁:目标是帮助用户内化这个行为循环。例如,Headspace 最初在睡前推送提醒,但最终你不再需要提示;上床睡觉这个行为本身就成了打开应用的触发点。

4果断决定何时不触发:更多的提醒 ≠ 更高的参与度。如果触发时机与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符,就不要发送。

5审视行为循环的伦理性:判断你的外部触发是否旨在培养用户积极的习惯。

OLIPOP 将自己定位在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类时刻:下午三点左右的低迷期。那是一天中你感到无聊、精力下降的时候,觉得再喝咖啡为时已晚,喝鸡尾酒又为时过早。OLIPOP 正好切入这个空档,将自己定位为午后可以享用的、有趣又无负罪感的饮品。通过将品牌与一个反复出现的情感和情境触发点联系起来,他们确保了每当人们陷入那种低迷状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 OLIPOP。

3. 错误共识效应:我们高估了他人与我们观点一致的程度

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我们一样。如果你喜欢深色模式,你就会相信大多数人也喜欢。如果你觉得某个流程很直观,你就会假设它对所有人来说都很明显。这就是错误共识效应,一种我们高估他人与我们一致程度的认知偏差。

在设计领域,这种效应是有害的。当你将自己的习惯、偏好或思维捷径投射到用户身上时,你开始是为自己设计,而不是为他们设计。

如何避免这一点?

1从真实的用户研究开始:假设没有什么是显而易见的。与用户交流,观察他们,收集行为模式。即使是粗略的访谈或快速调查,也能提供比你个人直觉更可靠的假设。

2始终验证这些假设:研究提供线索,但测试揭示真相。进行可用性测试、A/B 测试或使用简单的原型,看看哪些假设真正成立。

3从多元化的用户群体获取反馈:不要只测试与你相似的人。寻找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进行测试,隐藏的缺陷往往会在他们面前显现。

4关注行为,而非言语:用户的言行可能不一致。他们点击了什么、跳过了什么、在哪里遇到困难,比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

Juicero(一家提供预切果蔬包,用户需使用其 400 美元的机器进行压榨的公司)在产品市场失败后关闭了。Juicero 假设每个人都在意超新鲜冷压果汁,并且乐意购买 400 美元的机器来压榨 7 美元的果蔬包,却忘记了大多数人对于更便宜的果汁已经感到满意。

4. 特斯勒定律:我们无法消除系统的复杂性,只能转移它

每个产品都会有些复杂。你无法消除这种复杂性,只能决定由谁来处理它。

特斯勒定律(复杂性守恒定律)指出,如果你过度简化,就会将一部分复杂性转移给用户。如果你将复杂的工作留在产品内部处理,用户的任务就会变得更简单。

如何运用这一点?

1不要将点击次数少等同于复杂性低:通过认知努力程度来判断易用性,而不仅仅是屏幕数量。

2设计智能的默认选项:你的工作是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和手动输入。大多数用户会坚持使用你预先选定的选项。一个精心选择的默认值(如自动填充的地址、配送选项、建议的密码、计算好的总额等)可以消除大量不必要的决策。

3采用渐进式呈现:从简单的界面开始,仅在用户需要时才显示高级设置或详细信息。例如,相机应用默认显示基本控件,但允许用户在需要更精细控制时打开手动设置。

4为不同专业程度的用户分层设计:新用户希望少费脑筋。专家用户希望拥有完全的控制权。不要将两者扁平化,混同在一个淡而无味的体验中。

人们有时难以存钱,因为他们必须存下一大笔钱,这对他们来说很困难。Acorns 通过将用户的日常消费金额向上取整,并自动将零钱部分存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切都是自动的,在后台发生,用户根本无需思考。

5. 霍桑效应:当我们被观察时,行为会有所不同

回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一组研究人员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想了解更好的照明是否能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结果发现,结果与灯泡关系不大,而与工人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这个事实关系更大。仅仅是意识到自己被观察,就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

这就是霍桑效应在起作用:当人们知道有人在观察时,他们的行为会有所不同。

现在,想想可用性测试。如果你坐在用户旁边,请他们试用你的应用,他们很可能会比独自在家沙发上时更加小心翼翼。他们会格外注意,甚至可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因为他们不想在你面前显得笨拙。换句话说,你观察到的行为可能并非他们的自然行为。

例如,当研究人员在用户初次使用产品时坐在旁边,用户可能会仔细阅读每一条说明,反复核对细节,并缓慢操作。但在家里,他们可能会匆忙操作,跳过细则,或者中途放弃流程。这会让你对流程的复杂程度或易用性产生有偏差的观察。

如何运用这一点?

1营造舒适感,而非压力:首先提醒参与者没有对错答案,被测试的是产品,而不是他们。

2在他们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测试:如果可能,让用户在自己的环境里、用自己的手机、在没有你旁观的情况下使用产品。远程测试通常比实验室测试能得到更真实的结果。

3不要引导被试者:即使是像说"这个应该很简单"或者在用户点击时点头这样的小暗示,都可能影响其行为。

4观察未说出口的细节:注意肢体语言:皱眉、停顿、反复来回点击。这些通常比用户说出来的话更能揭示问题。

5进行多次测试:单次测试可能会受霍桑效应影响而产生偏差。多次测试中呈现出的规律才能揭示真相。

像 Hotjar 这样的工具提供了点击记录、热力图等解决方案,可以在用户使用产品时远程观察其行为。

结语

总而言之,这些设计原则就像透镜,帮助你洞察人们思考、行动和做出选择的模式。重要的不是记住这些定律的名称,而是注意到它们所揭示的权衡:简单与复杂,自由与负担,观察行为与自然行为。

精选文章:

5 款珊瑚灵感产品,解决家中的实际问题

目前最受欢迎的10个新居住空间

简约心理学:为何简约设计总能胜出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设计更智能、更快速、更人性化的数字产品

安缦入驻新加坡,超高层奢华酒店即将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