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设计周(9月11日至21日)以“设计建国”(Nation by Design)为主题重磅回归

新加坡设计周(2025年9月11日至21日)再度登场,肩负一项宏大使命:展示有意为之的设计如何塑造一个国家。本届设计周以“设计建国”为主题,庆祝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六十周年,将设计视为这座城邦惊人蜕变背后的“无形建筑师”。

W6t78qA895zc42d8ZxEDp9-768-80.jpg

《折叠——重塑黄金》 by Tan Wei Ming
(图片来源:Image)

托尼·钱伯斯(Tony Chambers)是《Wallpaper*》杂志前主编,也是本届设计周核心活动“未来影响”(Future Impact)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另一位是玛丽亚·克里斯蒂娜·迪德罗)。该展览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新加坡设计人才,是一站巡回展。钱伯斯亲眼见证了新加坡设计的发展。“自2017年积极参与新加坡设计界以来,我目睹了本土设计人才信心的巨大提升,”他表示,“设计的敏锐度一直存在,但过去人们更倾向于信赖外部影响。新加坡设计周在改变这一动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正如活动主办方新加坡设计理事会(DesignSingapore Council)的营销传播与外展总监兼设计周总监张慧仪(Jody Teo)所指出的:“想象力和有意为之的设计是新加坡过去60年发展的基石。”她强调,新加坡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设计之都”,在连接东西方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Ott:生生不息的传承》 by Yoon Seok-hyeon
(图片来源:Image)

即便粗略浏览本届设计周的日程,也不难发现,这一亚洲最重要的设计盛会必将成为迄今为止最具反思性的一届。

这种信心也体现在活动规模的扩大上。百胜 Bras Basah.Bugis、滨海湾(Marina)、乌节路(Orchard)以及新增的新加坡科学园(Singapore Science Park),都将以各自独特的视角诠释“设计建国”这一主题。科学园的首次加入尤为引人注目,它将变身成为一个“活体实验室”,全球创新企业如电装(DENSO)和通力(KONE)将与本地创意伙伴合作,共同探索设计思维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qfRqhuiSi2yo9bEFcXkvfm-768-80.jpg

《金缮2.0》 by Supermama
(图片来源:Supermama 提供)

本届设计周的三大核心活动——“设计未来”(Design Futures)、“新兴力量”(Emerge)和“未来影响”(Future Impact)——将支撑起整个雄心勃勃的日程。第一个活动探讨“勇于面对复杂性”;第二个活动将范围从东南亚扩展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创作者;而“未来影响”在成功亮相米兰设计周后,将登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在新加坡国家设计中心,Kinetic 新加坡联合创始人兼创意总监林国龙(Pann Lim)打造的“新加坡非自然历史博物馆”(Un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Singapore),以诙谐的方式探索了这个国家看似不可能的崛起。“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反思新加坡不仅建造了什么,更反思了我们如何在缺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设计完成建设,”他解释道。他还表示,参观者将看到一座六米长的鱼尾狮仿制化石,以及与本地大学和技术机构合作开发的电子蟑螂。

《Matahari》 by Olivia Lee
(图片来源:Olivia Lee 提供)

汇聚了如此耀眼的设计师和策展人阵容,外界普遍期待本届新加坡设计周将媲美去年的影响力。钱伯斯对上一届设计周赞不绝口,特别称赞了“Atelier HOKO 的沉浸式展览《READ:BOOK?》、Forest & Whale 探索失眠问题的《SLEEP:LESS》,以及 Hans Tan 感人至深的《HEAL:REPAIR+》。这些展览共同构成了我所见过最令人难忘、最发人深省的设计周之一——放眼全球也是如此。”

至少,今年的活动既是一场庆祝,也是一份蓝图,展示了设计如何继续成为国家进化的驱动力。对林国龙而言,设计周更深层的雄心“从来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正如我们过去所做的那样,我们希望它能激励所有人以创造力、创新和意图去塑造未来。”

PjKYvVZUTakhnYM7WDPFgm-768-80.jpg

《金缮2.0》 by Supermama
(图片来源:Supermama 提供)

除了主要展览和装置外,本届设计周还将展示亚洲各地设计师的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前沿作品。从咖啡渣衍生的创新材料到受传统炊具启发的太阳能灶具,以下是设计周开幕时值得关注的部分亮点预览。

2025新加坡设计周亮点推荐

Banda 工作室:意式浓缩咖啡椅(Espresso Chair)

(图片来源:Image)

印度尼西亚每年产生1000万吨咖啡废料,这让本地工作室Banda的设计师 Cokorda G. B. Suryanata 开始思考不同的解决之道。他与 Bell Living Lab 合作,利用意式浓缩咖啡粉饼的压缩技术,开发出一种类似软木的材料——C-Foam。最终,这把椅子让你仿佛坐在回收的咖啡壳上。这款可平板包装、可堆叠的椅子采用模块化组件和不锈钢结构,并配有一个巧妙的背包挂钩椅背。

Yoon Seok-hyeon:《Ott:生生不息的传承》

(图片来源:Image)

韩国设计师Yoon Seok-hyeon发现了一个问题:陶瓷釉会阻碍陶器的回收利用。他的解决方案是彻底放弃上釉。相反,他在烧制后的粘土上涂覆 ott——一种从东亚漆树中采集的天然树脂。成品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可持续性相融合,通过重新构思传统的漆艺和染色方法,将其应用于木材、纺织品和设计物件上,创造出既实用、可持续又美观的传统陶瓷涂料替代品。

Studio Ryte:脚手架椅(Scaffold Chair)

(图片来源:Ken Sun)

随着香港建筑业逐渐淘汰那些极具城市标志性的复杂竹制脚手架,又一项传统工艺开始淡出人们的记忆。Studio Ryte通过其“脚手架”系列,执着地坚守着这项濒临消失的传统。自锁结构利用了竹子天然的柔韧性,仅通过旋转即可锁定部件,无需任何合成紧固件。采用负责任采购的竹子和回收的脚手架材料制成的模块化长凳、书架和雕塑灯,邀请用户像香港的城市脚手架工那样攀爬、布置和互动。

Tan Wei Ming:《折叠——重塑黄金》

(图片来源:Image)

马来西亚每年生产740亿只橡胶手套,设计师Tan Wei Ming从不可避免的次品中看到了象征意义上的“黄金”和潜力。她与 Big Hand Creation 合作,将瑕疵手套转化为一系列优雅的灯具,既赞颂了橡胶的柔韧特性,又探索了新的形态和应用,证明通过巧妙的设计介入,一个行业的废料可以成为另一个行业的财富。该项目希望激励其他制造商跨行业进行可持续创新。

Olivia Lee:《Matahari》

(图片来源:Olivia Lee 提供)

Olivia Lee注意到新加坡每年每平方米1500千瓦时的太阳辐照度,从中看到了未来主义形态的设计潜力。她的 Matahari 炊具系列将陶土与金属反射板相结合,创造出一款引人注目的分层太阳能灶具,其设计灵感源自东南亚炊具的特色。从各个角度看,它既是离网烹饪,也是对人类与这颗最近恒星之间阳光关系的冥想。Lee 的设计将历史美学与当代可持续性相连,证明太阳的无限丰沛始终可以通过模拟技术触手可及。

Supermama:《金缮2.0》

(图片来源:Supermama 提供)

设计工作室 Supermama 借鉴了日本传统的金缮修复艺术,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碎片缺失了怎么办?他们的金缮2.0技术使用镀金的3D打印树脂进行重建,而不仅仅是修复。算法生成的生长图案和数字纹理取代了丢失的陶瓷碎片,而骨架状的网格结构则将一切固定在一起。他们修复的“ONE Singapore 2024”盘子和采用生成式蜡染图案的花瓶,展示了传统工艺与尖端技术如何成就美丽的破碎,甚至更完美的回归。

精选文章:

如何用高饱和配色,平等的“亮瞎”所有人

粉色、爱国情怀与节奏韵律——2026春季纽约时装周的关键灵感

2025年最佳界面设计:获奖作品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人工智能图像失败以及如何通过提示更好地修复它们

当“痛”演变成一个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