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AI之间:新的设计困境。

AI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颠覆的不仅仅是软件行业。不久前,设计师们还深陷于Figma变量和像素级完美的效果图中。如今,像v0、Lovable和Cursor这样的工具正在实现基于感觉(vibe)的即时原型制作,这让旧方法显得几乎过时。

越来越清晰的焦点不是保真度,而是前瞻性。当今产品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是概念性的:感知趋势、构建面向未来的系统以及进行超前数年的思考。但除了当前的势头,我们仍然必须专注于解决当下能带来真正价值的实际问题。这种平衡有时具有挑战性,但也创造了改革我们思维和方法的机会。

随着AI智能体(AI agents)成为我们系统中嵌入式协作者,设计师面临着一个有力而紧迫的问题:我们现在为谁设计?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新的体验困境之中:同时为人 和 程序进行设计。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新的用户画像(personas),并调和不同的方法:情感直觉、逻辑执行以及两者的连贯性。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困境的陷阱,并探讨在为人类和机器同时设计时我们必须考虑什么。

AI智能体是用户,但不是人类。为它们设计需要新的UX抽象。

产品设计101(基础)完全是关于理解人类体验的:某物的感觉如何、是否直观、如何带来愉悦。但智能体没有感觉。它们解析(parse)。它们标记化(tokenize)。它们基于模式识别、上下文、概率和严格解释来操作。

为智能体设计意味着构建易于访问且直观,但能与非人类读者清晰交流的界面。想想结构化数据、语义HTML、可访问角色(accessible roles)、可预测的元数据和上下文。如果你的界面对人类像诗歌,但对LLM(大语言模型)却像胡言乱语,那么对于未来交织的人机交互来说,你可能就有麻烦了。机器需要知道它在哪里。

对AI友好的用户体验(UX)是关于构建具有一致语法、机器可读提示以及某种会让程序员喜极而泣的语义严格性的界面。它更关乎契约(contracts)而非美学。如果机器自己能使用你的用户界面(UI),那么它对人类和机器来说都是面向未来的。

即使是为无情感的AI智能体设计,共情(Empathy)仍然至关重要。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矛盾修辞法。你如何对一个没有任何感觉的事物产生共情?但请听我说完。

这里的共情不是去想象AI在情感上正在“经历”什么,而是去想象它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才能避免出错(breaking)。当它遇到意外输入时会做什么?会产生幻觉(hallucinate)吗?会原地打转吗?

为智能体设计更像是在为一个有点“自作聪明”(smartass)的小家伙设计:它们会完全按照你要求的去做,但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意思。所以我们需要非常字面化,并且需要一种系统共情(systems empathy): 预测故障模式、防范歧义并确保后备计划(fallback plans)。

我喜欢把它看作像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 design)一样。你不是在同情某人的情绪,而是在考虑他们截然不同的能力集。一个AI智能体可能会因为上下文太少或太多而出错。找到正确的平衡至关重要。

同时为人类和AI智能体设计会创造张力与机遇。

人类喜欢新颖、富有表现力的界面。智能体喜欢无聊、一致的界面。作为产品设计师,我们现在必须让两者都满意。

你UI的语义层(semantic layer)意味着标签(labels)、角色(roles)、标记(markup)和结构(structure)。这现在成了我们的双重职责(double-double duty)。它帮助人类导航和理解上下文,但也提供了AI智能体可靠运行所需的钩子(hooks)和线索(clues)。由于这些东西需要经过恰当思考以满足无障碍标准,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能让它们更好,但这次是为了机器。

大多数UI在构建时并未考虑语义。我们擅长构建光鲜亮丽的东西,但不一定是可读性强的东西。而现在,AI智能体正迫使我们去回溯并为我们的界面重新注入意义(retrofit meaning)。你的语义层越好,AI智能体就越能使用和导航它。

UX用户画像必须进化。智能体现在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而不仅仅是工具。

你传统的用户画像可能是:Jill,一位有10年经验的内容编辑,有过度使用感叹号的倾向。

现在你还需要:Bot-1,一个翻译智能体,优先考虑准确性,基于API触发运行,不擅长处理习语(idioms),并且需要尽可能多的语义上下文。

AI智能体有能力、局限性、目标,甚至偏好(尽管说实话:这只是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它们需要特定格式的输入。它们期望一致的反馈循环。它们不会感到无聊,但它们会感到困惑。更糟的是,如果没有足够或太多的数据来执行任务,它们会变得怪异(weird)。

所以,是的,构建机器人用户画像(bot personas)。定义它们的优势和约束。定义它们的工具集和目标。然后考虑它们如何与你的人类用户画像互动。它们在何处协作?在何处冲突?Jill何时会覆盖(override)Bot-1?Bot-1何时需要Jill来清理(clean up)她的文案?

UX的未来是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为协作而设计,而不仅仅是控制。

我们正在从单人界面(solo interfaces)转向 ensemble casts(群像戏):人类、AI智能体、工作流和决策链。少想想“工具”,多想想“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以下方面设计:

可见性(Visibility):谁做了什么?是智能体还是人?

协调(Coordination):智能体应该在什么时候接管,什么时候应该等待批准?

信任信号(Trust signals):你如何帮助人类信任AI的决策?你如何帮助AI信任人类的输入?

上下文(Context):AI工作需要什么信息?什么信息必须循环(looped)给人类?

我喜欢为智能体设计渐进式披露(progressive disclosure)的想法。它们不需要人类需要的所有花哨内容(fluff),只需要相关的元数据、标记(tokens)和上下文。

然后还有相当于团队白板(team whiteboard)的UI:仪表板(dashboards)、活动日志(activity logs)、注释(annotations)和语义面包屑(semantic breadcrumbs),这些都能帮助智能体和人类理解共享工作区。

那么……我们现在为谁设计?

诚实的答案?我们为所有人设计:为人类,也为AI智能体。人类似乎是情感化和凭直觉行事的混乱体,而AI智能体乍一看似乎是始终如一且严格逻辑的。但事实往往与你想的相反:人类也喜欢逻辑路径和一致性。如果为AI智能体定义了太多工具、太多上下文或过于复杂的任务,它们也会出错。我们现在必须以一种适应新用户画像需求的方式同时考虑两者。

实现这两者将使人类能够更轻松、更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并使AI智能体能够产生可靠的输出并在该帮忙的地方帮助人类。一个由两种用户画像组成的协作生态系统是关键。

我们的职业正在发生变化。AI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关心人类需求,但这确实意味着我们扩展了对“用户”真正是谁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监督那个你故意放在右上角的醒目大按钮的Jill。它也是那个试图总结Jill意图的隐形智能体,或许还会将其输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被称为用户体验设计师(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或用户界面设计师(User Interface Designer)的美好旧时光已经逝去。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标签。也许是一个能反映这拓宽视野的标签。如果你喜欢,可以称之为AI/UX/UI设计师。因为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的工作必须全面地考虑到协作中用户和机器的整个生态系统(constellation)。

精选文章:

借助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快速发展并打破人们的幻想

他们本来不想当建筑师,却成了普利兹克奖得主

8 个大胆的想法,让你的设计更上一层楼

十大即将落成的科技体育场馆:当建筑遇见未来

从俗气到时尚:媚俗美学在视觉设计中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