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建筑幻影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到最初入行的初心吗?那些普利兹克奖得主,他们入行的契机与理由是什么?

近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策划了两场重量级建筑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期2025年4月26日至8月10日)与“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展期2025年6月5日至9月7日)。展览汇集了逾千件珍贵手稿、模型与文献,系统梳理了两位建筑大师的创作生涯,同时也引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这些成就斐然的建筑大师,当年是如何走上建筑这条路的?他们的早年经历、人生转折或偶然契机,如何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最终成为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

 

作者自摄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有趣的是,贝聿铭与西扎最初都未曾将建筑视为职业首选,却因种种机缘被这一领域深深吸引,最终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投身其中:贝聿铭的金融家族背景赋予他项目管理的精准与宏观视野,而西扎对艺术和雕塑的热爱使他对形式与环境的互动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许多享有盛誉的建筑师,包括不少普利兹克奖得主,职业生涯的起点都与建筑无关。换言之,他们都是中途转行进入建筑领域的。

左:“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中银大厦模型;右:“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雕塑展品 作者自摄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或许会让人感到意外。有人将其视为时代红利的体现,也有人解读为纯粹热爱的胜利。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多元背景的碰撞,为建筑创作注入了多元的视角与生命力。

当下,建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环境的变化也让从业者倍感压力。在这样的时刻,回望这些大师的入行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如何在专业化的时代保持开放的视野?如何将看似无关的经历转化为独特的创作优势?这些问题,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值得探讨。

贝聿铭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多元文化中萌芽的建筑梦

贝氏家族作为苏州望族,自明代起便显赫一方。祖父贝理泰是清末金融巨擘,父亲贝祖诒更是中国银行的重要人物。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贝聿铭被寄予厚望:家人期待他继承家业,成为一名银行家。为此,他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并于1935年赴美留学,安排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经济学。

 

贝氏家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hurun

然而,贝聿铭内心始终涌动着对建筑的热爱。他的启蒙源于两段记忆:童年时苏州园林的光影之美,以及在上海求学时目睹的城市现代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经历巨变,当时“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的建造尤其令他着迷。他常常前往施工现场,见证这座摩天大楼的崛起。“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吸引,”他后来回忆道,“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成为一名建筑师。”

贝聿铭在狮子林 ©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

这种建筑梦想与家族期望的冲突,最终以贝聿铭的坚持告终。他最初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但因不满教学方式,两周后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先主修工程学,后转向建筑设计。本科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深造,正值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时。在格罗皮乌斯等大师的影响下,他形成了“现代主义不应忽略文化差异”的理念,并设计了一座融合中式园林元素的“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

1948年2月,贝聿铭上海艺术博物馆设计稿  ©杂志《进步建筑》(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

 

这一作品赢得格罗皮乌斯的高度赞赏,也奠定了他日后“文化融合”的设计风格。他说:“建筑师这个职业让我的眼睛学会去看,我不断去世界各地旅行,了解和学习不同的历史文化,不断在这个高风险、高成本、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寻找到与特定时间、地点、问题最相适宜的设计创意。”

贝聿铭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iweek

成年后,贝聿铭屡次突破种族与体制的限制,设计了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如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奠定了他在建筑史和文化领域的崇高地位。1983年,他成为第五位普利兹克奖得主。

© The Oklahoman - USA TODAY NETWOR

贝聿铭与卢浮宫金字塔原尺寸大小的模型©THIERRY ORBAN/Sygma via Getty Images

从金融世家的继承人到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职业生涯证明了追随内心热情的价值。他的多元文化背景赋予他独特的视角,使他的建筑既现代又富有历史底蕴。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他的建筑梦想也塑造了他后来将“建筑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设计观。正如他所说——“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

阿尔瓦罗·西扎

199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由雕塑到建筑的诗意转换

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是当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1992年荣获普利兹克奖,2012年获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他以“诗意的现代主义”风格闻名。

©Álvaro Siza office

普利兹克奖评审团曾评价:“西扎以光塑形,呈现出一种似真似幻的朴实感,并坦率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建筑,总是看似简洁,却蕴含雕塑般的形体与静谧的气息。这种特质,源于他对雕塑的热爱——在成为建筑师之前,西扎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雕塑家。

塞拉维斯基金会-西扎翼楼,葡萄牙波尔图,2018-2022年© Fernando Guerra| FG+SG。

他的少年时期并不缺乏梦想,曾向往歌剧演员和曲棍球运动员等职业,但均因父亲反对而放弃。由于从小热爱绘画,他最终将志向锁定在艺术家甚至雕塑家之路上。然而,身为工程师的父亲认为艺术并非理想职业,再次反对。

西扎绘画作品《从柯布西耶到毕加索:天使、半人马、米诺陶洛斯、耶诞》© 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展览

转折发生在大学入学前的巴塞罗那之旅,安东尼奥·高迪充满想象力的曲线和空间让他最终选择了投身建筑:一个既能延续艺术情怀,又符合家人期望的折中方案。在西扎的建筑哲学中,雕塑、绘画与建筑始终密不可分。

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手稿,葡萄牙波尔图,1979-1997年。© 塞拉维斯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他将雕塑思维融入建筑创作,坚持为每个“具体地点”量身设计,细致解读当地风景、地形与人文,将空间与文化紧密交织。他的作品常被称为“可居住的雕塑”。

博阿·诺瓦茶室,莱萨·达·帕尔梅拉 © JOÃO MORGADO © Fernando Guerra|FG+SG

海边泳池,莱萨·达·帕尔梅拉© Fernando Guerra|FG+SG

虽然“弃雕塑而从建筑”,西扎始终保持着浓烈的艺术思维。他坚持手绘草图,用流畅的线条与几何构型,为作品注入诗意与秩序——每一根线条都以巧妙而笃定的姿态被安放(普利兹克建筑奖评语)。

葡萄牙国家馆-1998世博会,葡萄牙里斯本,1994-1998年 © 安东尼奥·乔彼纳

西扎本人更喜欢自称“建筑诗人”。对他而言,建筑之路是一种理想化的选择:艺术家的血液与建筑师的天赋融为一体,成就了独特的设计语言。

“建筑师并没有发明什么,而是将现实转化”。

安藤忠雄

199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职业拳手的自学蜕变

毫无疑问,建筑界的每个人都对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作品耳熟能详。这些作品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通过独特的设计让光线与风在空间中流动,赋予建筑动态的生命力。

21_21 Design Sight ©Masaya Yoshimura / NACASA&PARTNERS, Inc.

无论是住宅、宗教场所,还是博物馆和商业中心,他的设计总能展现出简约而深邃的美学。

水之教堂 © Ji Young Lee

作为一名业余出身、自学成才的世界级建筑师,安藤忠雄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曾经做过卡车司机,17岁时拿到拳击执照并成为职业拳击手,但同年也对建筑开始产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旧书店看到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深受震撼,从此放弃拳击,转向设计。

©Kazumi Kurigami

为了谋生,他一边打拳击比赛赚取奖金,一边自学建筑知识。他利用比赛收入游历日本、欧洲和美国,实地考察寺庙、茶室和经典建筑,通过速写和阅读积累经验。他曾坦言:“我并不是好学生,更喜欢在课堂外学习。18岁时,我开始走访京都和奈良的传统建筑,通过观察和阅读来理解建筑。”

上图:安藤游历欧洲手稿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下图:安藤建筑手稿(朗香教堂)和美术馆藏

这条自学之路充满艰辛,直到1969年,安藤才在大阪成立个人事务所,正式以建筑师身份亮相。1975年,他建成自己的首个项目:住吉的长屋。

住吉的长屋Row House (Azuma House) ©Hiromitsu Morinoto

他的另一代表作“光之教堂”凭借清水混凝土墙体和几何开窗,让光线以神圣的方式洒入空间,奠定了其“简约而内敛”的风格。

光之教堂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媒体常称其为“无学历大师”、“武士建筑师”,他从拳击场到建筑界的跨界传奇成为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安藤忠雄自己则认为,建筑和拳击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相似的——创作中也同样存在无畏意识与批判性力量。对他而言,建筑不仅是职业,更是表达自我、对抗世界的方式。他始终强调,真正的创作需要突破惯性,敢于质疑和探索。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让他的作品超越了传统建筑的界限,成为永恒的艺术。

头大佛 (Hill of the Buddha)

他曾在演讲中提到:“在拳击中,你必须勇敢逼近对手,冒险进入危险区才能取胜。建筑同样如此,创造而非仅仅建造,需要迈入未知领域,挑战常规。”

“如果你总是保持日常习惯的生活方式,只是建造建筑,不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建筑,从不对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就不需要勇气。但如果为了创造出一种建筑形式,一种可能看上去并不熟悉的东西,你就必须向未知领域多迈出一步。”

雷姆·库哈斯

200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从新闻传媒到都市理论家

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也曾在正式成为建筑师之前,从事过完全不同的职业。生于鹿特丹的库哈斯家庭氛围重视文学,他的父亲在那里担任一家新成立的文化机构的院长。追随文学父亲的脚步,库哈斯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他曾是海牙《哈斯邮报》(Haagse Post)的记者,后来尝试编写电影剧本。

© Dominik Gigler

1968年,库哈斯决定转行——因在采访苏联建筑师时被建筑的社会潜力吸引,他赴伦敦建筑学会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开始学习建筑。由于多年的记者经历,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变革,并体现在设计作品中。这样的思考在他1972年完成的毕业设计“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逃离,或建筑自愿的囚徒》)”中就有了非常鲜明的体现。看似矛盾的方案恰恰体现了库哈斯通过写作和设计长期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建筑与自由之间的有效协作关系。

《逃离,或成为建筑自愿的囚徒》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 Aerial View, 1972. ©Rem Koolhaas

1972年,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他赴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自称是为曼哈顿写的一部“复归宣言”。这本书在建筑界大获好评,直至今日仍被视为现代城市与建筑经典著作。

Delirious New York and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OMA

1975年,库哈斯回到欧洲创立大都会事务所(OMA)后,真正开始实际建筑创作。在建筑实践之外,库哈斯又成立了AMO研究机构,致力于建筑外延的前瞻性研究。它们的研究超越了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领域界限,涉足包括媒体、政治、技术、艺术、策展、出版、图形设计、品牌宣传、能源规划等多元内容。

rem koolhaas + AMO explor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side at the guggenheimin new york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他的文学和新闻写作背景,让他能够始终从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建筑实践的角度解构都市功能,致力于探索不同环境下的建筑设计与发展思路。他已彻底改变了建筑师与空间互动,以及设计方案的方式。他自己坦言:

“在完成任何一座建筑之前,我通过写作在建筑领域赢得了名声”

扎哈·哈迪德

200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将数学解构,将抽象艺术实体化

若要提名20世纪最伟大的女建筑师,许多人都会提起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 Christopher Pillitz / Getty

扎哈的职业生涯始于数学领域。本科时在贝鲁特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主攻数学,深受抽象艺术与几何的吸引;因为对“空间逻辑”感到兴趣,22岁时转投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师从雷姆·库哈斯。

从左到右:第五位为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第六位为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图片来自uncub; photo © Robin Holland

受到俄罗斯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作品的指引,扎哈在其毕设作品“Malevich’s Tektonik”,一个酒店设计中,用纯几何形态表达了一个看不见的四维空间。

Malevich's Tektonik, 1977 ©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扎哈的很多早期作品因过于前卫屡受质疑,只能限于图纸,并没有付诸实施——她的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以前卫和无重力的造型出名,因此人们一看到她的方案便认定无法建成。

The Peak LeisureClub, Hong Kong, 1982-1983 © Zaha Hadid Foundation

直到2001年,扎哈才迎来首个建成作品:于1993年设计的维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从此扎哈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她以大胆的结构实验挑战建筑常规,而大型项目与充足预算进一步推动她探索技术的极限。

维特拉消防站设计图纸和模型 © Zaha Hadid Architects

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 Christian Richters

扎哈的勇气最终赢得世界瞩目:2004年成为首位女性普利兹克奖得主,并多次斩获斯特灵奖等殊荣。她的成功不仅源于天赋,更离不开数学思维的严谨与敢于冒险的精神。主修数学的这段经历为她后来的建筑语言带来了鲜明的特点:流畅的参数化曲线,让人联想到数学和物理的逻辑;解构主义的非线性表达,将数学思维和大胆想象力引入建筑设计,为建筑几何带来全新表达。她打破了传统设计的界限,赋予建筑独特的逻辑与生命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俯视图©NKCHU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室内©Hufton+Crow

在掀起建筑界新浪潮的同时,她的经历也让世界看到女性建筑师的力量,对女性从业者和跨学科转行者有重要启示。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教育给了我信心去征服下一步,这种信心使你敢于冒险。”也许扎哈一直坚持的设计理念也是对她一生最好的总结:“有三百六十种可能,为什么要一成不变呢?”

矶崎新

201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于废墟中重建理想

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的建筑启蒙并非源于偶然的际遇,而是战争创伤与重建愿望共同铸就的生命印记。幼年经历二战空袭的矶崎新,目睹家乡九州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当我开始认知世界时,故乡已是一片焦土。没有传统意义的建筑,只有临时营房和庇护所……所以,我对建筑的初体验,恰恰是建筑的虚无”。

© 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

在这片废墟上,催生了他对建筑本质的思考:人们如何重建他们的家园和城市,建筑又如何应对毁灭与重生。这种“废墟中的启迪”成为他后续建筑理念的出发点。在东京大学师从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期间,正值日本战后重建的关键时期,急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不确定性中寻求物质重建。矶崎新也从此时深刻理解建筑的社会责任。

在城市规划领域,矶崎新创造了他最有趣的未建成项目之一:东京“空中城市”计划,通过增减模块化空间实现城市的动态重组。他将城市理解为一个不断轮回的存在,其“灵活、可移动、持续响应需求”的核心原则,成为矶崎新对未来城市的前瞻宣言。

空中城市:新宿方案 ©Arata Isozaki

空中城市:涩谷方案 ©Arata Isozaki

空中城市:丸之内方案 ©Arata Isozaki

伴随日本经济崛起,他先后完成大分县立图书馆、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等标志性项目,继而将实践版图拓展至全球(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等),以超越时代的国际视野搭建东西方对话的桥梁。

大分县立图书馆(艺术广场),1962-1966年 © Kochi Prefecture, Ishimoto Yasuhiro Photo Center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1-1974年 © Kochi Prefecture, Ishimoto Yasuhiro Photo Center

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  ©Elon Schoenholz

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Isozaki Arata

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2004-2011年。© Hisao Suzuki

纵观其生涯,矶崎新始终践行着“从废墟中重建”的原始信念。业界盛赞其风格创新多元,但他自己牢记的依旧是那段战后重建的初心:

“面对废墟,人们思考如何重建,建筑师的使命也随之确立。”

结语 关于坚持初心,也关于在不确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建筑大师们传奇般的“跨界”经历和转行契机,揭示了建筑创作的深层动力。跨界思维并非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多元思维模式的融合,将艺术、科学、工程、文学、社会观察乃至体育等多种生命体验进行深度交织。它打破了学科的藩篱,建筑师得以将建筑视为融合艺术表达、科学理性、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的综合实践。这不仅关乎职业选择,更是一种深刻的存在转向——他们通过建筑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并参与社会塑造。

 

更为可贵的是贯穿其中的批判性思维与叙事能力。他们不囿于既有范式,敢于质疑、探索与试错,在充满挑战与变化的时代中拥抱不确定性。他们的经历如同迷雾中的航标,激励从业者保持开放视野,勇于在不确定中探索,将看似无关的经历转化为独特优势。同时,他们普遍怀有深切的社会关怀与历史意识,其作品往往超越形式本身,直指时代命题。

 

正如安藤忠雄所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样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正是这种将个人生命经验与建筑实践深度融合的态度,以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论诠释建筑,使得他们的跨界经历非但不是障碍,反而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助其在设计理念、空间组织、材料运用和理论建构上突破传统局限。

作者自摄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跨界”的经历也在告诉公众,建筑师并非只能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地培养,而是可以由各种学科、兴趣和经验汇聚成长。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当下,跨界与转行渐成常态,建筑行业也亟需更多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通过贝聿铭、阿尔瓦罗·西扎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建筑大师的成就,与其说是单纯的职业选择,不如说是一场对艺术、文化与社会进行理想化探索与融合的旅程。大师们的“入行契机”与“职业转向”,既书写了个体传奇,也为更多怀揣梦想者,照亮了多元路径的可能性与启示。

发文编辑|KaiYuan He

审核编辑|Yibo

主编 | Sherry Li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HZAr2F33Fccyle_RyMA5SA

https://mp.weixin.qq.com/s/hrrYg_y4EMR4CGurdftm61Q

https://mp.weixin.qq.com/s/FUSZUe_0ooq_TvXbC8u4ug

https://mp.weixin.qq.com/s/Tv9O7IVV95_2cGeBwqKihw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建道筑格ArchiDogs

精选文章:

8 个大胆的想法,让你的设计更上一层楼

十大即将落成的科技体育场馆:当建筑遇见未来

从俗气到时尚:媚俗美学在视觉设计中的回归

人工智能存在品牌问题

当你的设计走红网络时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