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钟爱的每一个“新鲜”设计趋势,很可能都是偷来的——从苏联海报到80年代霓虹灯,从包豪斯到《银翼杀手》。我们不是在发明,我们是在混音。以下证据表明,当今最热门的网络美学,不过是昨日风格换上了更光鲜的包装。
说实话吧:设计行业就爱假装事物是全新的。
每年,博客和会议幻灯片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流行”,每年设计师们都争先恐后地把它融入作品集和客户工作中。营销话术?“创新”。现实?通常只是把在设计史阁楼里尘封了几十年的东西复兴一下。
设计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一台混音机器。我们一直在借用、采样和重新诠释。但最近,这个循环周期似乎变短了。我们把40年前的风格重新包装,搞得像是下一次登月一样。
在设计里“偷窃”没问题——事实上,这对成长至关重要。但最高明的偷窃能转化源头,最差的只是换个新字体转卖。而现在,我们干的大多是后者。
所以,为了创意上的诚实(也许还有一点健康的尴尬),以下是10个当今被炒得最热的设计趋势——以及我们明目张胆剽窃它们的来源。
1. 玻璃拟态(Glassmorphism):你从小用到大的 iMac
如果你过去几年在 Dribbble 上花过时间,你一定见过它:梦幻的模糊背景、浮动面板、柔和阴影,以及一种没有真实3D渲染的“深度感”。它被包装成一种时尚、未来感的界面选择。
但我们早就见过这个了。玻璃拟态基本上就是 iOS 7 的磨砂玻璃UI,只是稍作调整使其更兼容 CSS。而那个 iOS 7 的外观?是从80、90年代的工业产品设计搬来的。记得半透明的 Game Boy Color 吗?邦迪蓝的 iMac G3?
甚至是90年代中期风靡一时的透明无线电话?那些产品就是实体形式的玻璃拟态——分层的半透明效果让日常科技产品感觉来自未来。
区别?那时是革命性的。今天,它是伪装成创新的美学怀旧。
2. 粗野主义(Brutalism):伪装下的苏联海报
粗砺的排版、破碎的网格、冲突的色彩。粗野主义网页设计喜欢高喊“我拒绝你的陈规”,而暗地里……遵循的却是一本非常古老的剧本。
网页版的粗野主义大量借鉴了苏联宣传海报和中世纪粗野主义建筑。那种建筑强调材料的诚实——裸露的混凝土、厚重的几何形状。那些海报则关乎大胆、直白的信息传递,旨在让人一目了然。
当现代网页机构使用粗野主义时,较少关乎政治紧迫性,更多是作品集炫耀。最初的粗野主义想要改变世界。我们的只想改变你对一个品牌的看法。
3. 渐变泛滥:迪斯科从未消亡
渐变回来了,而且无处不在——主视觉区域、Logo、按钮、插图。设计师称它们“动感”又“新鲜”。但渐变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存在,那时它们遍布从迪斯科专辑封面到科幻电影海报再到街机台艺术的一切领域。
它们在拟物化的90年代重新出现,成为闪亮的按钮和斜切的UI元素。然后在2010年代初的扁平设计时代我们“杀死”了它们……仅在2010年代末又让它们复活,因为显然,扁平太扁了。
有趣的部分?即使在2025年,我们使用的色彩故事与70年代完全相同——霓虹紫、热粉红、日落橙——只是用更高分辨率的混合模式应用而已。
4. 超大衬线标题:《广告狂人》最爱的把戏
极简登陆页,巨大的衬线标题,很可能全是大写——瞬间的“高级”感。但这并非现代发明。20世纪60年代的平面广告早已在香烟广告、威士忌跨页和豪华汽车广告中这么做了。
原理很简单:大字先被注意到。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公司将排版武器化以控制读者视线。今天的网页设计师使用同样的技巧,只不过我们现在用的是可变字体和响应式单位,而不是金属活字和放大镜。
当我们称之为“现代奢华设计”时,我们其实只是在用CSS样式表演绎唐·德雷珀(Don Draper)。
5. 单色极简主义:没有肉丸的宜家
单色调色板、手术般精确的字体、多得离谱的留白。如今它被营销为斯堪的纳维亚别致风。但这不是“新极简主义”——它是经由宜家目录过滤后的包豪斯。
1920年代的包豪斯设计师倡导简洁、清晰和功能美。宜家吸收了这些原则,加入少许瑞典家居感,并将其卖给大众。现代网页设计师拿了那个,又把它应用到SaaS(软件即服务)品牌上。
结果?一种宣称“高级”但已被过度使用以至于变成视觉上的燕麦拿铁的风格:令人愉悦、可预测且完全安全。
6. 新拟态(Neumorphism):拟物化的尴尬表亲
大约在2020年短暂的一瞬间,Dribbble上的每个UI截图似乎都有那些枕头状、柔光阴影的按钮和输入框。新拟态看起来有触感、吸引人……直到设计师意识到它对可访问性来说是一场噩梦。
它的基因是纯粹的没有纹理的拟物化——是早期iPhone时代的一个稀释后代,那时每个应用图标都试图模仿现实世界的物体。而拟物化?只是80、90年代消费科技物理控件的数字回响。
新拟态不是UI的“下一件大事”——它是一个高度抛光了的死胡同。
7. 复古像素艺术:8位角色扮演(Cosplay)
像素化插图在2025年无处不在,从独立游戏网站到试图看起来“古怪”的科技博客。但像素艺术不是一种设计发明——它是20世纪80年代硬件限制的产物,被浪漫化为一种美学。
那时,像素化不是一种选择——它是用现有处理能力渲染图形的唯一方式。今天,它是一种刻意的风格选择,一种对我们认定再次酷起来的过去进行的美学Cosplay。
8. 赛博朋克霓虹:《银翼杀手》加了个CSS发光滤镜
深紫色、电光蓝、故障叠加——被推销为“未来感”,但它们实际上是《银翼杀手》1982年美术指导的直接后代。那部电影的反乌托邦愿景为此后每一个赛博朋克调色板设定了模板:黑暗中的霓虹、雨湿表面反射的光、科技与腐朽同处一个画面。
现代设计师不是在发明一个新未来——他们是在混音一部40年前电影里特定的复古未来。
9. 网格复兴:瑞士人早就做过了
设计师为“发现”不对称网格、将排版推到边缘和打破对齐规则而兴奋。但瑞士风格(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在1950年代就完善了网格系统——既包括规则也包括打破规则的方法。
瑞士人不仅使用网格——他们围绕网格建立了一种哲学,基于清晰、秩序和功能性。现代的“实验性”网格?他们只是在玩弄瑞士人留下的骨架。
10. 孟菲斯图案:80年代回来了……又一次
弯曲线条、锯齿形、冲突色。如果你最近见过一个“古怪”的品牌设计,你就见过孟菲斯小组(Memphis Group)的图案。这场运动始于1981年,是对现代主义克制的一种拒绝——明亮、混乱、且毫不掩饰的装饰性。
当网页设计师现在复兴它时,通常是为了那些想看起来“有趣”和“不同”的品牌。讽刺的是?孟菲斯在80年代是激进的。在2025年,它就像在你“关于我们”页面写上“我们是颠覆性的”一样安全。
令人不安的真相
我们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先驱。我们是档案管理员、混音师,有时干脆是翻唱乐队。这本身并不坏——如果我们承认的话。问题在于我们把回收来的想法冒充成全新的发明。
最好的设计师不只是复制——他们转化。他们变异旧思想的DNA,直到源头几乎不可见。他们推动对话前进。
所以,尽可以偷窃过去——但要有意图地去做。研究其谱系。加入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因为如果你没有推动作品演进,你就只是在DJ同一首曲目……而你的听众最终会意识到他们以前听过。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