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主导的世界里,哪些人类技能能让你不可替代?又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作为一名记者,最让我感到愉悦的一点是,创意工作者们通常非常乐意——甚至可说是执着——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可惜这些故事并不都适合公之于众,因为它们有时可能会伤害到讲述者本人或其雇主的声誉。而《创意蓬勃》(Creative Boom)的宗旨,是助力创意人成长,而非拆台。

不过可以这么说,最近我听到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故事……

一位惊慌失措的客户在 campaign 上线前三日致电广告公司,提出要彻底推翻重来。不是因为作品不好,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太空洞”、“没有灵魂”。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项目是否使用了 AI 创作?事实上,有些用了,有些没有。但在这个充斥着“AI 流水线垃圾”的时代,客户开始感到恐慌。他们不禁怀疑:既然作品如此千篇一律,就算没用 AI,别人会不会也这么认为?

这一切反而让我看到希望:有些人类所独有的能力,是 AI 永远无法复制的。这些能力不仅让我们创意人保住工作,更让我们在长远来看变得不可或缺。

那么,到底是哪些能力?我认为以下这五个方面,是人类始终能胜过代码的关键。

1. 能读懂人(而不只是数据)

我曾见过一位初级设计师花了六个小时在软件中打磨一个 Logo,每个像素都精准无比。而一位资深美术指导只是瞥了一眼需求,在便利贴上画了三个草图,就精准命中了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区别在哪?这位美术指导理解客户的业务和当前面临的挑战,他懂得对方是怎样的人、正承受怎样的压力、对未来的愿景是什么。简而言之,他能读懂“字里行间之外”的东西。

AI 能识别文本中的正面或负面词汇,但它无法感知大老板突然走进会议室时那一瞬间的尴尬沉默,也察觉不到对方因你的概念太过“一针见血”而微微退缩的表情,更捕捉不到客户态度从怀疑转向兴奋的那个微妙瞬间。

我一位朋友曾向一家中型软件公司做提案。数据证明他的想法合理,但创始人抱臂耸肩的身体语言告诉他:方向错了。

他没有继续推进他那精美的 PPT,而是停下来,问起了客户父亲——也就是公司创始人——的故事。接下来的对话与字体或颜色毫无关系,而是关于家族传承,以及这家企业真正意味着什么。

虽然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接下,但他精准捕捉到了需求之外的关键,双方也保持了良好关系。

2. 人生阅历

AI 从互联网内容中学习,这意味着它也继承了网络所有的偏见与盲区。它或许知道“红色在中国象征吉祥,在西方代表危险”这类基础知识,但它缺乏更深层的本土认知、对微妙之处的体察,以及对人类能本能理解的快速演变网络梗的诠释能力。也就是说,它无法真正驾驭那些决定一个 campaign 成败的文化潜流。

你在亚洲间隔年的旅行经历、与老年邻居聊战时配给制的对话、三代人围坐一桌争论不休的家庭晚餐……这些所塑造出的文化理解力,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比拟的。

我曾需要同时面向 Z 世代消费者和婴儿潮一代决策者宣讲“可持续”主题,得找到一个能同时打动这两群人的表达方式。刚接到任务时我有点懵,于是求助 ChatGPT。不幸的是,它提出的概念虽然环保正确,却在文化层面非常无知。

后来突破是在酒吧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实现的。他有一位什么都能修的奶奶,还有一个做气候活动家的哥哥。聊他的家庭互动让我从“人”的层面理解到:“可持续”对不同世代而言意义完全不同。这次谈话最终帮我找到了适合的传播信息,而 AI 只能给出陈词滥调。

3. 敢于“乱来”

人生阅历带来很多东西,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不同”的能力和跳出框架的思维方式。相比之下,AI 擅长识别模式、复制成功经验,因此很擅长产出熟悉、安全的作品。但突破性的创意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们打破常规、闯入未知领域。

还记得去年大家都在聊“Brat Summer”吗?虽然灵感来自 Charli xcx 的专辑,但这不止关乎音乐,更像是一场文化转变——反对过度完美、过度加工的内容,拥抱混乱与真实。我不认为这只是一时流行。AI 把创意作品打磨得越光滑,我相信人们就越会去寻找另一种选择。

更广泛地说,我们愿意冒险犯错、接受不完美,这正是我们创造力的来源。最好的创意来自直觉,来自连接随机点子的勇气,来自提出一个让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都不太舒服的东西。

AI 需要清晰的指令和明确的目标。但现实中真实的创意需求往往是混乱的:它们自带矛盾的要求、不可能的截止日期,还有那些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但看到才知道的客户。

这一切都让人类在混乱中工作的能力变得无比珍贵。矛盾的输入会让 AI 崩溃,而人类创意人却常常乐在其中;这种挑战让我们心跳加速,也逼出新鲜点子。我们很多人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学习如何在“不可能”的限制中找到解决方案,也由此练就了那种只有反复面对“不可能”却仍能搞定一切的能力。

4. 经营真实的人际关系

随着 AI 承担更多技术性工作,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会变得更有价值。说实话,客户购买的不只是创意,更是信任、伙伴关系,以及“对方真的懂我难处”的那种安心。

实践中,这意味着他们买的是那个可以随时打电话聊天、甚至一起喝咖啡或午餐的人。是那个会记得客户女儿刚上大学、注意到对方新换了发型、察觉出对方压力很大的人。是那个能真诚给予支持、为成功庆祝、也为失败分担的人。

这种东西,AI 或许能在表面上模仿,但也仅此而已。建立这样的关系需要无法被编程的能力:认真倾听、展现同理心、适当示弱、知道何时该推动、何时该支持。

这些能力来自实践、犯错和成千上万次真实的人际互动。我们有时也会搞砸,但正因如此,做好时才更显珍贵和有意义。

5. 与 AI 协作的能力

前四项是只有人类能做到、AI 无法企及的技能。但这最后一项有些不同:它是与 AI 协作的同时,保持你身而为人的优势。

说到底,创意工作的未来不在于与机器竞争,或假装它们不存在,而在于找到一条让所有“人”和“机器”都发挥所长的路。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角色会从“制作者”逐渐转变为“决策者”。我们花在创作上的时间会变少,但花在策展、判断、确保执行真正服务于人类需求——包括那些混乱的、情感层面的需求——上的时间会更多。

是的,我们会越来越依赖 AI 处理常规任务。但这会让我们更专注于人类最擅长的部分:理解语境、建立关系、承担创意风险、展现真实情感与文化洞察。

我们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做了什么”,而更在于“为什么做”;我们如何处理创作过程中的人际复杂性;以及我们的作品是否服务于比迎合算法更深远的目的。

精选文章:

Y2K已经是老黄历了,现在是Y3K时代

日式斯堪的纳维亚风格(Japandi):日式与斯堪的纳维亚室内设计的和谐融合

设计事业并非在格子间里发展,而是在自由职业中蓬勃发展

2025年你需要了解的7个建筑可视化趋势

14个风格宜人、设计细节富有创意的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