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筑师或者预备建筑师,我们应不应该坚持下去?我们该怎么走出自己的路?”

在Dezeen 最新一份的建筑设计行业职场调查中,将近五分之一的建筑和设计从业者表示出自己“对未来在建筑和设计行业工作的前景的不确定性”,预计很快会离开这一领域。这个回答是收集了来自全球设计和建筑行业从业者的工作满意度信息,收到了来自64个国家的450多份问卷反馈。

建筑行业现如今正在进行深度变革,低迷的市场、内卷的行业、薪资结构调整等,成为了设计师们的互相调侃:今天你转行了吗?

建筑行业的转型趋势反映出传统建筑设计市场的萎缩,但与此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可能性。部分建筑师因行业困境被迫转行,而另一部分则发挥了建筑师的技能跨界性,主动探索建筑与艺术、科技、社会的融合,创造新的职业路径。建筑教育培养的不仅是画图能力,还包括空间思维、项目管理、美学感知、社会观察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迁移到咖啡店设计、策展、社区运营等领域,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建筑思维的另一种应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建筑师转行浪潮下的生存法则与“泛化”的空间革命。

©Dezeen

作者|Xiaoxin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转行,还是转型?

建筑市场如今正在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进行转型,对于传统“盖房子”业务模式的需求正大幅度减少,包括房地产、设计院在内的相关行业,近年来均在艰难维持生存,陷入困局。风口浪尖和多重压力之下,层出不穷的“转行”号召和广告铺遍了建筑师的社交媒体,低迷的行业处于寒冬,从业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机遇总是和挑战并行。空间设计的需求并未消失,而是分散到更广泛的领域。建筑师通过卖咖啡、做展览,本质上仍在参与“空间生产”,只是形式更灵活。建筑行业的边界正在逐渐变得模糊,一些建筑师选择成为“斜杠青年”,在看似转行却未完全脱离建筑的过程中,通过非建筑项目维持团队生存,同时保持对城市更新的影响力,等待行业复苏或政策机会。

自然商店+工作室

底层商店©刘松恺

小田实验室是“彼山设计”在打造办公室的同时塑造出的商业实验室,也是他们在对于上海办公室重新选址的时候探寻的新机会:一方面,后疫情时代的消费正加速向深入消费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带转移,这种转移利于商业空间与社区公共空间融合,创造出新的场景;另一方面,小型商业独特的场景营造,在获得商业收益的同时,也会展现出重塑地方精神的潜力和现实意义。为了创造出更多独属于社区场域内的链接和交互,“彼山设计”邀请了好友三姐,共创筹划了这个具有公共属性的自然商店“小田实验室”。在传统咨询业务之外,通过实体运营探索商业内容的创新和边界。

整体空间俯瞰©刘松恺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地方。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经济、居住生活、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

—— 尼尔.亚伦.西尔《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基于“彼山设计”多年的商业积累和对消费趋势的洞察,在这次的运营实践里面,小田实验室被打造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自然商店+办公+社区复合空间”的载体。其中,“自然商店”的概念,是希望以具体的产品和活动为介质,以“健康自然生活方式”作为运营主题,作为一个实践接口链接更多的场地、内容和机构,让所有人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并能有机会参与其中。

“自然商店”概念分析图 ©彼山设计

整个空间由底层的自然商店+后院和二层办公空间组成,不仅考量了平衡办公、商业、活动的多种可能,而且在满足商业运营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空间以获得场域的公共性。底层空间融合咖啡吧台、果干展示售卖和办公、自习、讨论等多元功能。绿植以悬垂、地栽、高架等多种形式自然渗透进各个角落,从庭院洒进来的明亮自然光、舒适和松弛的家具及展陈,让身处这个空间的人时刻体验到与自然的共生。预留出的连接前廊后院的弹性空间,则作为了后期链接园区内外其他产品及活动的公共入口。

平面图©彼山设计

底层自然商店入口,讨论区,后院©刘松恺

二层办公室©刘松恺

小田实验室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其成长性,这也体现在空间设计中:空间预留部分未设固定功能的弹性区域,随着运营推进,陆续生长出“小田酒”“小田图书”“宠物友好角”等内容,用留白与模块使空间具备适应内容生成的可能性。在空间生长的同时,创意园区其他品牌、公司也纷纷借用小田的共享空间和后院开展各类共创活动,包括亲子互动、产品特卖、节日活动、公司团建、品牌快闪、新品测试等。共创活动的日益丰富真正推动了园区由“办公空间”向“办公社区”转化,带来了场地价值的持续提升。

©彼山设计

咖啡馆+工作室

在小田实验室对复合型商业办公空间展开深入研究的同时,众多建筑师也将目光投向了咖啡厅这一新兴设计领域。随着现代工作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咖啡馆这类的“第三空间”进行办公。这种方式比在传统办公室里工作更加灵活,也更具有社交性。捕捉到这一趋势,一些建筑师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巧妙地将创意工作室与咖啡店空间相融合。由建筑师打造出的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复合空间,迅速成为备受追捧的社交媒体网红打卡地。

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更需要“美式”续命,由空间和咖啡带来新的灵感。与传统的设计工作室相比,介于专业咖啡店和设计工作室之间的混合体,在融合后能创造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使用者可以在享受一杯咖啡的同时,也能以更休闲的方式享受不同的功能。

“Hang bar / Say Architects”

Say Architects位于杭州的建筑工作室,结合了底商外摆空间,打造了一个“网红咖啡厅+餐厅”。入口沿用了社区街道相似的铺装,将室外的景观区域与室内的咖啡厅有机融合。

办公室外观©Wen Studio

沿街的玻璃窗内即为真实的建筑工作室,模型和场景一直处于流动和变化中,可以近距离围观建筑师的每日“整活”。相较于以往隐私性较强的办公区域,街边则面临更大的开放性挑战。say希望新的办公室可以取消传统的办公模式,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切入点,探寻更具生活化的开放办公空间。

首层办公区©Wen Studio

办公室内一层的整体区域用作办公活动使用,凭借层高的优势向内置入了三个维度的盒子:大会议室,楼梯,以及模型室。模型室背面的窗户即连接着咖啡厅,使模型室同样也作为对外的观察窗口展示,体现出了充分的价值: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就能吸引到大量的顾客,毕竟来喝咖啡就相当于来看了免费的建筑展览。而这也模糊了咖啡馆与建筑师工作室的界限。

平面和轴测分析图© say architects

咖啡厅hang bar作为办公室的衍生,其承载了展陈的功能。根据Hang(悬挂)的想象,四周的方钢及中央可升降的钢架框均作为了展览的关键,利用原始结构实现悬挂陈列艺术,为空间带来无限可能。咖啡厅和餐厅分别取名“行也行吧”,以及“海好”,也是建筑师在面对行业压力下的佛系和淡然的黑色幽默。

模型室窗口的内外场景© Wen Studio

say architects在建造“为人的建筑”的同时,其社区办公室同样也是服务于人,回归“人”的探索。空间在功能与温度之间寻找得平衡,让每一位使用者获得获得正向的能量与愉悦体验。

“PLANNING普兰宁咖啡”

PLANNING普兰宁咖啡则是家国企下场卷出一片天的咖啡店。这家带有“事业编”的咖啡厅,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所属,是以大楼一楼原办公空间进行的有机更新。这样一间集文创店、公共会议室、打卡点、咖啡角于一身的集合体,在官方的视角中转换为了“置入了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和普兰宁文创中心,以此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文化创意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人与城市》杂志

多样化的空间布局,旨在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一楼作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大长桌陈设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展现出一种鼓励共享与交流的开放姿态,来客无论是独自品味咖啡,还是与朋友拍照打卡,都能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氛围。而二楼则作为相对独立的会议室,为各类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场所。

轴测图 ©UAO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人与城市》杂志

“在一个城市中,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和城市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就是一个城市性格的展示。”这些空间不仅是功能性的存在,更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载体。一方面,公共空间的魅力在于它所承载的在地文化、交流互动与创意孵化,使有限的空间得以无限延展。除了咖啡空间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城市文化的解读与创新表达。从文创产品的设计到生活美学的传递,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独特的“武汉气质”。那些触手可及的小物件,以细腻的方式讲述着美好生活的故事,让空间本身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而持续的展览、沙龙与分享会,连接着设计与城市的记忆,让文化的脉络在时间中绵延生长。

普兰宁文创中心©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人与城市》杂志 (徐海滨摄)

另一方面,这样的空间也是城市微更新的一个缩影,展现了规划者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官方机构的参与,让城市更新过程更加透明,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得到了充分尊重。从单一主导到多元共治,空间的演变正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呼吸。真正的公共空间,从来不是静止的围合,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动态场域——它的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其生命力不仅取决于规划者的构想,更在于使用者的共创。设计的意义,绝非停留在表面的“装修”或物件的堆砌,而在于为未来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预留生长的土壤。

©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美术馆+工作室

扉美术馆,华南地区开馆历史最长的公益民营美术馆,最初起源于广州东山口竹丝岗社区一栋办公楼的12层,名为扉艺廊。在经历了搬到办公楼地下空间、又搬入与菜市场一墙之隔的场地后,扉美术馆将普通人、日常生活和艺术连接了起来,开始融合、无界生长。以扉建筑为空间实践的载体,扉美术馆作为研究平台,通过艺术营造的设计理念,探索着城市社区性的建构。

菜市场美术馆 ©扉美术馆

在扉建筑对于“无界”的探索中,经历了多种版本。2012年,工作室搬入一处约300平方的空间开始了“无界社区”的1.0版:将室内空间转换为“街景”,融入办公室的各个功能区域中间,形成了动感且别具一格的办公环境。2016年,又在广州番禺区寻得紫坭糖厂,携手艺术家与设计师朋友共同打造了2.0版的无界社区——紫泥十二门。

无界社区1.0 ©扉建筑

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无界社区2.0 ©扉建筑

扉行器无界社区3.0是扉建筑为自身设计团队建造的一个实验性场景性质的设计工作室,旨在探索如何营造公共空间,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多样性。扉建筑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真把美术馆和工作室合二为一的社区。作为极少数同时拥有民营美术馆的设计机构,新的工作室既要满足办公的高效需求,更要展现美术馆的公共属性。

左图 无界社区3.0西立面 ©林力勤 / 右图 西北角外景  ©田方方

该建筑主体为三层结构,其中二层专供事务所内部办公使用,其余楼层均为美术馆空间。最初,美术馆被构思成一个被大树所覆盖的露天展览空间。但考虑到周围环绕的绿地以及不远处的保留农田都能成为无界博物馆展厅延伸的一部分,最终决定覆盖以最轻薄的复合屋面板,仅开设一个天窗将树木的轮廓装裱成画,将窗外绿意引入展厅。

天窗与展厅©田方方

一边是工作室,一边是美术馆©林力勤

一边是展示区,一边是食堂©林力勤

基于对场地西侧生态湿地的保护考量,设计特别保留了现状大树,为此将建筑二、三层的西侧体量缩减一半,并创新性地将屋面设计成与树冠形态相呼应的阶梯式"树下剧场",通过将建筑表皮转化为公共活动区域,使动态的人流构成生动的建筑立面。

建筑外现状大树及树下剧场©田方方

建筑内部设计了一条贯通两层的美术馆室内街道,这一空间策略既延续了传统村落“冷巷”的通风降温智慧,又结合了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光伏天窗的内天井设计。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显著提升了建筑的通风降温与节能效果,还通过太阳能发电有效降低了运营碳排放,使艺术展示空间更具日常公共属性。

长轴剖面分析图©扉建筑

冷巷内街©田方方

“无界”实际上是模糊界限,模糊户与户之间的界限,模糊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无界社区的进化史,展现了设计是可以提供一些打破定义的空间。它没有一种固定的功能,而是让大家互相讨论,互相激发,去寻找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扉美术馆 ©田方方

“大隐于市”的工作室

“说我‘不务正业’,我觉得是因为中国的建筑设计系统是从苏联那套来的,而你看西方的建筑师,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素养,我反而觉得这才是正常的。所以我有时候会反驳一下,我这个才是正规的,你那个反而太单一,不正规。”

—— 刘家琨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专访中提到

玉林颂入口©玉林颂

玉林嘉苑1栋1单元6楼,一个普通的居民社区内的门牌号,隐藏着一个各路建筑从业者的打卡点——“玉林颂·设计空间”。这个“藏身”于成都的居民楼里的综合空间,仿佛呼应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于其所属者的评审辞——“刘家琨的设计拥抱并强化由使用者带入其中的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被公众活化的建筑。”

©玉林颂设计空间

家琨建筑的办公地点设置在这里的最初原因,是因为刘家琨的朋友在这里开发居民区,给予的条件优惠,物美价廉。20多年来,城市不断发展,这里从城市边缘的居民区成为了老居民区。建筑事务所的工作空间和展览空间完全沉入居民区,也因此充满生活气息,因地制宜地地建构了普通又不普通的生活方式。

玉林嘉苑小区入口©玉林颂设计空间

也正是成都的这种随意感与包容性,促进了成都创意生态和建筑生态的欣欣向荣。刘家琨在这里设立工作室20余年后,于2023年在工作室楼下开设了“玉林颂”,其名字来源于他对于社区文化的论述文章《玉林颂——成都一个小区的自发演变》。他说,“人间烟火、休闲、‘巴适’,就是这种人的节奏,人的草根性、平民性、随意性,我觉得才是成都的魅力。人是关键。”玉林颂将整个楼层贯通聚合咖啡、展览、分享三个版块,像一个静谧的新世界藏匿在玉林小区六楼,往下俯瞰则是成都的人间烟火气。

玉林颂展览空间©YOU成都

玉林颂的分享空间及内部空间©YOU成都

“玉林颂”在一定程度上正符合这种民间指向,或者说它在其中代表了一种设计和建筑领域的知识生产形态:以提出问题和非正式探讨为基础,或设立展览,或开展讲座进行知识分享,为成都设计圈提供一个线下交流的平台。将自身作为一个设计空间来运营,“玉林颂”在对设计与建筑保持严肃认真态度的同时,主题与形式更加亲民。通过提供有趣的方向感,吸引对展览感兴趣的人自发聚集起来,到这里进行探讨。

展览:《固态诗·易承桃》 ©玉林颂设计空间

展览:《就在路边·绘造社》 ©玉林颂设计空间

展览:《直向护樟榕·直向建筑》 ©玉林颂设计空间

在这里进行的展览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却体现出共性:轻松、自由且松散的探讨,既不详尽也专门,没有严格的系统化特征,但与真实的地方生活紧密相关。通过这个空间和这些展览,重新在玉林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通过共同的兴趣,暂时使人们在这里产生一种身份认同。

“行业下跌的时候,你可能没那么忙,还有些时间。恰恰好是在这样的时候,更应该做一些精神性的,甚至是天真一点的、理想主义的事情。”刘家琨说,这应该就是玉林颂的终极目的。

结尾

在彼山对于“小田实验室”的半年运营小结,他们提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回到场景商业逻辑,这种实验性质的复合空间能赚到钱吗?小田实验室自2024年3月1日正式运营以来,业绩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半年内从单月不到三万的营业额到单月近十万的提升,体现了该实验空间的商业价值。从收入结构分析,实际数据验证了项目初期的三项战略定位:园区社区消费作为主营业务支撑;主打“自然商店”的副产品展现了多维度开发的商业潜力;公共空间功能衍生出的各类活动收入,强化了场地的综合使用价值,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商业空间的创建、成长与演进,其核心最终落于日常运营之中,需要融合场所营造的运营理念,为社区打造富有感染力的生活形态。这种运营模式有别于连锁品牌对标准化流程的机械重复,而是立足于区域特色与本地资源,以人为核心驱动力,培育独特的场所精神魅力,进而构建空间的持久吸引力。最关键的是,需要通过满足市场需求且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实现商业价值的最终转化。

无论是小田实验室,还是到设计师咖啡店,或是美术馆和无界社区,网络热评称这种现象为“建筑师除了建筑,做什么行业都能做得很好”。这种调侃并非是单纯表现“建筑行业没落”,而是展现了建筑学在更广阔领域的价值重构——建筑师可以不再局限于“盖房子”,而是以空间为媒介,介入社会创新、商业运营、文化生产等多个维度。传统建筑关注物理实体空间,而当代建筑师更注重空间中的场所精神,关注正在复合型商业模式和空间载体中出现的“人与事件”。卖咖啡、做策展是通过较低成本方式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回归建筑的社会性本质,回归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的城市空间重塑。

建筑可以不仅是实体结构,更是讲述故事和承载记忆的载体,是与使用者的体验和情感相连的空间。居伊·德波曾提到:人不应该只存在于建筑平面中,而是被包含于城市生活之中,体现于人穿过街区的活动之中。这是一种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度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建筑作为人为的空间环境,在当抽象的物化空间转换为有情感的人化空间时,其才成为真正的建筑。

建筑行业正在进入转型趋势,正在从房地产泡沫和“符号印象”的高塔中走出来,从精致的写字楼逃脱出来,回归到另一种类型的乌托邦,回归到建筑本身承载着的含义:人类的生活栖居地,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为根本的经验。跳出建筑本身来看,才能看得到建筑空间中隐含的故事和社会议题——既是狭义“建筑”实体本身,也是对于广义的“建筑学”而言。

发文编辑| Yiyue Dong

审核编辑|Yibo

主编 | Sherry Li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T4vxEeL1aNDS2ZM7VOm2NA

https://mp.weixin.qq.com/s/4Rf6SbCkziEFZNIkQhjBJQ

https://mp.weixin.qq.com/s/VaH_Yg6f7wo__fg8SWF2fw

https://www.gooood.cn/paddy-lab-by-be-design-consultancy.htm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建道筑格ArchiDogs

精选文章:

专辑宣传的艺术:为何当代音乐需要构建视觉宇宙

从传统到创新:现代技术如何释放木材的潜力

人工智能不会消灭工作岗位,而是改变雇佣对象

探索荷兰住宅:重新定义粗野主义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具有影响力的设计:超越工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