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团队中,设计正逐渐从核心位置退居边缘——这很难被忽视。

预算和市场周期或许是背景因素,但真正的变化在于:这个学科为保持"存在感"而加速流程、简化调研、减少深度参与。在此过程中,设计悄然放弃了那些本应体现其价值的核心环节。

本文试图追溯这一转变,并追问:我们是否已安于扮演一个本不该如此渺小的角色?

当模仿成为捷径,原创性岌岌可危

参考与依赖之间存在界限,而这条界限正日益模糊。如今的设计师被各种系统包围:UI套件、模式库、视觉捷径...这些工具承诺一致性,却用"即时解决方案"替代了本应缓慢沉淀的深度思考。

界面依然精致,流程依旧流畅,但消失的是那些源自独立判断的痕迹——那种基于个人洞见而非借鉴他人成果的思考。当我们越追求速度,就越依赖现成方案。情绪板变成操作手册,趋势在问题尚未厘清时就已决定最终产出。

让作品焕发原创光芒的,始终是思考的深度。

批判性思维本应是标配,却成了稀缺品

严谨性的缺失正在削弱设计技艺。当下多数设计实践鼓励顺从而非质疑——鲜少有人追问"为什么",挑战假设,或忍受不适以准确定义问题。当思考的严谨性消退,执行就变得机械。产出或许更多,理解却更少。长此以往,这将在结果与过程中显露无遗。

需要警惕的迹象:

未理解问题域就匆忙开始流程设计

解决表象而非追溯根源

设计、产品与工程团队间缺乏良性摩擦

我们是否正在培养"商品化设计师"?

每个新应用或网站上线时,总有一群技能娴熟的设计师在精心调整配色、优化布局、添加动效。但值得深思的是:每位设计师是否都留下了真正持久的印记?

虽然不乏全力突破创意边界的探索者,但更多人可能陷入模仿循环——复制成熟设计,或追逐薪资而非专业成长。这些束缚阻碍他们释放创造力,无法带来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创新。

更好的作品,永远始于更好的思考。

"卓越的设计师不会迷恋自己的方案,而是痴迷于要解决的问题"
——可用性专家Jared Spool,用户界面工程公司创始人

思考空间在萎缩,决策质量在下降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时间窗口正在急速坍缩。团队要求下一个冲刺周期就交出答案。
但设计需要与不确定性周旋的空间。失去这个空间,你就不再塑造结果,只是给它们披上外衣。

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消失的缓冲带

设计师被要求快速展现进展,但未经思考的进展只是机械运动。
没有预留的思考时间,没有探索、质疑或重构的余地。设计曾经占据的空间正在消失——随之消逝的,是任何实质性影响作品的能力。

当利润成为唯一目标,技艺便成为牺牲品

设计的本质始终关乎清晰性——让事物显得直观、深思熟虑且充满人性温度。但如今,它日益被视为增长杠杆:推动指标、提升转化、实现季度目标的工具。

将设计与商业目标关联当然重要(本就该如此),但当利润成为决策的唯一视角时,作品就开始失去灵魂。你不再追问"这对用户是否真正有益",转而追逐任何能撬动数字的改动。久而久之,你的设计围绕系统而非真人展开。

"从'设计即服务'到'设计即战略'的转变已在进行。通过将设计思维应用于商业挑战,设计师能帮助组织应对不确定性、打造未来适配的产品并发现新机遇。"
——Dawn Delatte《设计的战略价值依然重要:2025西南偏南大会启示录》

当设计无法用结果语言沟通,就会被边缘化

多数设计师仍在用界面语言说话。当对话转向商业优先级时,他们就被排除在外。
工作沦为服务而非战略职能。决策在其他地方制定,设计只是执行者。

若无法将设计选择与商业影响相关联(或缺乏相关话术),就难以争取时间、深度或战略参与权。此时,设计看起来就像成本中心。

"企业85%的UX研究应是战略性的,仅15%为战术性。战略性研究的差异在于:它不从产品出发,而从人的体验开始。"
——用户体验专家Jared Spool

如何重建设计的价值内核

本文并非怀念慢节奏的旧时光,而是希望恢复设计中那些使其有意义、有效能的要素:

将调研重新确立为核心职责,而非借来工具

保护用于应对模糊性与探索的时间

清晰连接设计决策与商业结果

根据思考质量而非交付速度来聘用和奖励设计师

组建不仅能执行产品方向,更能塑造方向的团队

否则,设计终将沦为可批量替换的装饰品——只要出现更廉价、更快速或自动化的方案,就会被立刻取代。

精选文章:

E.l.f. Beauty借助AI色号匹配工具实现转化率飙升

棕色何以成为2025室内设计新中性色:巧克力与肉桂色调的10种搭配法则

塑造道德思想家是设计未来的起点

德米斯·哈萨比斯谈AI未来:"规模将比工业革命大10倍,速度可能快10倍"

时尚编年史:专家评述过去50年8大标志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