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穆雷仍记得第一次在时尚界见到虚拟模特的情景:那是2023年,一位美丽的年轻有色人种女性穿着李维斯的牛仔背带裙。身为职业模特的她坦言,这一幕令她感到悲哀又疲惫。

这家传奇牛仔品牌当时与AI工作室Lalaland.ai合作,打造"多元化"数字模特以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广告。对于一个多年未能真正启用多元化真人模特的行业,《纽约杂志》迅速以"虚假的多元化"为题发文抨击。

"模特行业本就充满挑战,如今还要与AI创造的完美数字标准竞争。"穆雷向TechCrunch表示。两年过去,她的忧虑有增无减。当Guess品牌在《Vogue》七月刊投放的广告中,那位符合北美审美标准——丰唇金发、身材窈窕的"模特"被曝是AI生成时,争议再次爆发。

这场网络热议持续数日,很大程度上因为事件发生在时尚圣经《Vogue》。虽然杂志声明该广告符合标准,且并非编辑内容,但对许多人而言,这种区分毫无意义。

"成本优势太明显"

曾为《Vogue》撰文探讨CGI模特的模特兼WAYE机构创始人西尼德·博维尔指出,电商模特最易被AI取代。这些为网店展示商品的模特不像超模般遥不可及,却支撑着行业大多数人的生计。

艺术科技专家保罗·穆吉诺坦言,真人模特拍摄成本高昂,尤其是需要展示大量单品时。"AI现在能实现平铺拍摄→虚拟模特试穿→场景化呈现的全流程,效果堪比专业时尚大片。"他举例法国零售商Veepee早在2013年就使用虚拟人台,H&M、Mango等品牌近年也纷纷效仿。

时尚作家艾米·奥德尔说得更直白:"品牌需要海量内容,AI能大幅降低成本。"AI广告公司Silverside联合创始人PJ·佩雷拉补充道,社交媒体时代内容需求呈指数增长,"从4份到40万份,传统流程根本无法满足"。

从"多元化"到数字分身

穆雷理解AI的成本优势,但质疑李维斯所谓"补充人力"的说法:"如果他们参加过公开选角,就会知道有多少像我这样的模特渴望这些工作机会。"她特别担忧非传统模特(如多元族裔)将首当其冲。

博维尔将这种现象称为"机器人文化挪用"——品牌可以随意生成特定族裔形象,却不必雇佣该族裔创作者。更令人不安的是,模特们发现合同中开始出现"允许品牌使用形象训练AI系统"的模糊条款。

前模特萨拉·齐夫正在推动《时尚工作者法案》,要求品牌使用数字分身必须获得明确授权与补偿。穆吉诺认为这能让顶级模特"同时出席多个拍摄",但也意味着更多人的工作被取代。

另一种可能性

创意工作室Artcare的CEO桑德琳·德科德自称"AI工匠",其团队专精于为AI模特注入人性化细节。他们目前主要生成儿童模特,德科德认为这在伦理上更具优势——童模行业长期存在剥削问题。

佩雷拉强调,必须刻意对抗AI的同质化倾向:"就像选角需要多样性,训练数据也必须包容。"他举例某支AI生成的TikTok广告虽招致批评,却带来销量激增。

模特预约平台Ubooker创始人克劳迪娅·瓦格纳认为,当前AI应用多为噱头,"真正的价值在于有目的的创新"。她指出奢侈品牌对AI仍持谨慎态度,这也让《Vogue》刊登AI广告显得格外激进。

奥德尔意味深长地总结:"《Vogue》具有定义行业标准的力量。就像当年金·卡戴珊登上封面后,整个时尚界就接纳了她。"如今,所有人都在观望这本传奇杂志将如何定义AI与时尚的边界。

精选文章:

大地艺术传奇詹姆斯·特瑞尔将"天空空间"带入沙特阿拉伯绿洲城

2025年现代网站设计灵感范例

视觉混乱时代:AI生成广告如何颠覆商业制作

AI艺术仍饱受争议?这些创作者正在证明它也能直击人心

瑞士风格平面设计:你能掌握的极简主义设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