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源于1969年的一次关键设计调整。
如今,可口可乐拥有全球最具标志性的品牌形象——事实上,2010年代的一项研究发现,"可口可乐"是全球认知度第二高的词汇,仅次于"OK"。但如果没有1969年那次名为"阿登计划"的重大品牌重塑,这个现代全球品牌的格局可能完全不同。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这段关键历史是新书《可口可乐品牌识别手册》的焦点。该书由Standards Manual出版,Order Design设计公司操刀,汇集了1969至1979年间可口可乐公司档案中的七本品牌手册和数十份附加材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阿登计划"的记载——这项设计工作由设计公司Lippincott & Margulies的合伙人Walter Margulies主导。当时可口可乐给团队下达的任务颇具挑战性:在这个饮料巨头急速扩张的时代,为其创建一个统一的品牌系统。
该项目以伊丽莎白·雅顿美容院命名(该院以标志性的消防车红色大门闻名),其核心视觉系统"阿登方块"——一个简单却多功能的红色方框——最终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资产之一。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公司]
阿登计划如何奠定可口可乐的品牌基石
Margulies团队的工作重点并非改变品牌,而是保留其最核心的特征。到1969年,可口可乐的衬线字体标志和被称为"极具感染力"的红色已成为品牌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此前,这个标志的应用却较为混乱——1940年代广告中的红色圆盘、1950年代自动贩卖机上的弧形标签,背景设计因场景而异。随着全球扩张战略的推进,可口可乐高管意识到:统一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Lippincott & Margulies的目标是打造既能提升品牌调性、又能保持消费者熟悉度的视觉系统,同时确保其可灵活应用于包装、产品和广告。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将品牌元素精简至几个核心组件,并制定严格的使用规范。参与编撰手册的Order Design合伙人Jesse Reed透露,最终系统"包含的设计元素不到六种"。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公司]
"当时合作的Lippincott等公司深受瑞士设计学派影响,信奉'少即是多'的理念,"Reed解释道。
阿登计划保留了经典的手写体标志和红色主调,但将圆形背景改为可拉伸为长方形的方框;新增Helvetica作为品牌字体;并创造了被称为"动态丝带"的白色波浪纹——Reed称其为串联品牌元素的"纽带"。这些创新集中体现在"阿登方块"上:红色方框内包含衬线体标志、动态丝带和Helvetica字体的"Enjoy"字样。手册严格规定了方框拉伸比例,使其适配标签、广告、包装甚至运输车队标识。品牌标准还列举了"禁用方案",如颠倒红白配色或添加新颜色。
"此前设计像自由漂浮的元素,而阿登方块让可口可乐能模块化使用,"Reed说,"这个核心DNA赋予结构秩序,避免了可能的混乱。"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公司]
阿登方块历久弥新的奥秘
近60年后的今天,除2018年新增定制字体等微调外,可口可乐仍在使用几乎相同的视觉系统。Reed认为这种延续性正是严格规范的成果。
"他们深知一致性和重复性是推广新形象的最有力武器,这是最基础的格式塔原理,"Reed评价道,"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如何贯彻该原则——不容妥协,杜绝随意改动,最终获得回报。"
阿登方块及其组件的长期使用,已将它们深植公众意识——特定红色调能瞬间唤起品牌联想。Reed指出,这让可口可乐相比"反复换标十几次"的饮料竞争对手占据先天优势。
"在同等规模的企业中,能像可口可乐这样从始至终坚守品牌标识的凤毛麟角。"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