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行为如何塑造产品设计架构,以及AI将如何重塑数字产品格局

图片由ChatGPT生成
数字产品设计中的"架构"概念充满争议且边界模糊。一方面存在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另一方面又有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职业晋升通道和设计岗位往往要求掌握其中一种,但人们在讨论时所指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通常它涉及信息的组织与获取方式——比如站点地图、导航系统、内容分类、用户流程、数据索引等。

无论是信息架构还是系统设计,似乎都未能清晰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设计工作流程、产出物或思维模型(1、2、3)。几年前我咨询过一家开发AI推荐引擎的公司,团队特别关注后台的"信息架构"问题。后来发现他们实际指的是导航菜单中的产品分类方式。这项调整确实重要,但这是真正的产品架构工作吗?如果我们将信息类产品的架构定义为信息获取的组织方式,那么导航只是冰山一角。对于TikTok、Airbnb、Shazam或Headspace这些产品,导航的重要性可能大不相同,但它们同样需要架构信息访问路径。

业界共识在于:为信息产品构建合理结构,为用户提供恰当的信息获取工具,是产品设计团队最重要的职责之一。这决定了用户理解产品的思维模型,并显著影响其任务完成效率。架构质量会全面影响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但当前缺乏清晰的产品组织框架,导致团队协作与沟通成本居高不下。

本文将提出"产品设计架构"的思考方式,阐释"用户行为"如何通过"信息获取机制"塑造架构。我们将分析一种典型行为,观察多个产品的架构案例,展示该模型如何帮助发现优化机会。理解产品组织方式的底层逻辑,才能预见AI将如何改变数字产品格局。

产品设计架构与用户行为

不同产品帮助用户实现不同目标。通常单个产品会包含满足多种需求的功能模块,其界面设计也相应呈现差异化。产品组织、呈现和提供信息访问的方式构成了其"产品设计架构"——预订系统、社交网络、个人网站或效率工具的架构截然不同。

以Airbnb网站为例,用户首先看到的是醒目的筛选区块和房源推荐分组,这种设计让用户能基于条件"提取"合适住所;Instagram则采用无间断的瀑布流形式,让用户通过滑动"探索"好友动态;设计工作室Verve的官网则通过品牌宣言和案例展示,帮助访客"理解"其业务能力。

Airbnb、Instagram和Verve官网界面对比(Instagram图片来自@paulineballet)

究其本质,产品不过是用户与数据库之间的界面层。Airbnb是住宿数据库,Instagram是影像数据库,Verve官网则是观点与文章的集合。它们通过UI包装信息,以合适方式帮助用户获取目标内容。

用户使用产品的场景和目标千差万别,产品界面也因此呈现巨大差异。总体而言,界面形式取决于用户获取信息时的行为模式。通过分析上百款产品和十余篇信息获取行为研究论文,我归纳出信息类产品的八种核心"用户行为":

搜索:用户需要获取特定条目(如Finder文件搜索或Confluence文档检索)

掌控:用户需要系统概览(如Flo经期追踪或Posthog数据看板)

回访:用户需找回曾浏览的信息(如Shazam识别记录或Safari历史)

理解:用户需要消化信息并得出结论(如任何工作室官网的浏览)

匹配提取:用户根据已知属性筛选目标(如Airbnb房源或KLM航班查询)

流程推进:用户逐步完成流程(如Duolingo语言课或Udemy课程学习)

探索:用户随机浏览感兴趣内容(如Pinterest或YouTube)

获取相关项:用户需要某类内容但不限定具体对象(如Headspace冥想推荐)

用户行为决定产品界面形态。Airbnb、KLM航空和Zalando电商虽然业务迥异,界面却惊人相似——因为它们都服务于"匹配提取"行为,让用户通过筛选找到合适选项。而Airbnb、Instagram和Verve的差异,正源于它们支持的用户行为本质不同。读者不妨暂停片刻,观察Pinterest、Notion、Shazam等产品如何构建信息获取路径。

界面机制与案例解析

每种"用户行为"都有一组天然适配的"界面机制"。找酒店的用户需要按地理位置和日期筛选,消磨时间的用户则希望滑动浏览有趣内容。筛选器、搜索框、导航菜单、历史记录列表、图表、商品陈列、描述文本、流程步骤——这些界面机制以特定方式组织信息,成为海量数据库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桥梁。

回到Airbnb、Instagram和Verve的假设:如果让Instagram采用Airbnb的信息获取方式,Verve模仿Instagram,Airbnb变成Verve风格,用户还能顺利完成任务吗?为什么?

(ChatGPT生成的对比示意图)

"匹配提取"行为深度解析

我们以"匹配提取"行为为例展开分析。当用户带着明确条件寻找匹配项时(如租房、订航班、选数据科学课程或客厅家具),产品需要支持以下机制:

筛选:最基本的信息收窄工具,可根据条件重要性决定呈现形式

(Airbnb 2025版筛选界面)

列表精炼:通过筛选+排序优化结果展示

(kiwi.com航班精炼界面)

扩展组织结构:当分类层级明确且有限时,直接展示完整信息架构

(FEST Amsterdam网站菜单)

对比:帮助用户在多个候选方案中决策

(Airbnb心愿单与bol.com商品对比功能)

这种行为模式广泛存在于预订系统和电商平台,从Booking.com到个人作品集网站的"往期作品"板块(如Pentagram、Dumbar和Verve)。优秀实现能让用户舒适地找到目标并做出决策。

现实产品中的用户行为组合

实际产品通常需要支持多种行为组合,我们以Airbnb和Shazam为例:

Airbnb
2025版首页同时服务于"匹配提取"(主搜索区)和"探索"(推荐房源)两种行为。对比2016-2025的版本演变可见:

始终将筛选器置于顶部突出位置

探索模块从"体验/房源"双入口(2016)演变为纯房源推荐(2025)

品牌宣言模块逐渐消失,反映公司从"旅行平台"到"住宿服务"的定位回调

(Airbnb收藏夹功能优化建议)

Shazam
当前版本聚焦"搜索"(听音识曲)和"回访"(历史记录)核心行为,剥离了早期版本中复杂的社交探索功能,成为苹果音乐生态的高效入口:

(2015版与2025版架构对比)

人工智能的影响

当前AI(特指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对信息获取机制的改造呈现三个特征:

搜索行为变革最显著:LLM擅长将模糊请求转化为精准答案,传统"关键词-结果列表"模式正被自然语言交互取代

匹配提取行为优化:支持自然语言筛选和结果精炼

探索行为影响有限:低投入、模糊需求场景(如TikTok)仍保持原有机制

(各行为受AI影响的可能性分析)

但AI不太可能彻底重构信息类产品形态——创作工具和后端系统的变革幅度更大。当前挑战在于用户习惯的迁移,毕竟人们已习惯现有交互范式。

结论

"产品设计架构"是构建连贯产品系统的核心要素,如同开发者的系统架构,却是产品设计领域长期缺失的方法论。理解"用户行为"与"界面机制"的关系,能帮助团队:

从更高维度审视产品

建立健康架构

将战略转化为可执行方案

这套思维工具能显著提升设计速度、质量、方案说服力与团队信心。当我们需要平衡不同行为需求、评估改动影响或确保关键要素不被遗漏时,它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考框架。

界面机制不应成为创新枷锁,任何团队都应理解自身产品架构,持续实验验证。希望"产品设计架构"的理念能帮助更多团队实现更深思熟虑、目标明确的设计实践。

精选文章:

人工智能并未扼杀网页设计——模板才是罪魁祸首

藤本壮介为NOT A HOTEL打造圆形绿植屋顶别墅:隐入冲绳大地的地景建筑

阿斯顿·马丁东京联排别墅:极简主义下的超奢生活新范式

为反弹而生:为什么韧性才是真正的创造超能力

现代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