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拉各斯特派记者探访了这样一群创作者——他们摒弃全球化美学,转而从可乐果到帕特沃发型等本土元素中汲取灵感。
过去三年间,尼日利亚蓬勃发展的设计文化出现了一个显著转向:无论是新锐还是资深设计师,都开始从70-90年代甚至前殖民时期的文化精神中寻找灵感。特别是在家具与纺织品设计领域,创作者们不再迎合全球潮流,而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拥抱自身传统——运用本土材料,创作灵感源自文化符号(如面具、宇宙观、仪式器物)甚至童年记忆的作品。这既是对文化身份的宣示,也是用视觉语言打破"创新仅源自西方"的固有认知。
这些创作者从口述传统中汲取养分,将其与现代设计语汇交织,打造出既惊艳又实用的作品。这一趋势在拉各斯设计周尤为显著,这个由蒂蒂·奥古费雷于2019年创办的年度盛会,正将拉各斯推向全球设计之都的位置。
家具与工业设计展区是最引人入胜的板块。例如迈尔斯·伊格韦布伊克的《奥吉沙发》,其分段线条灵感来自尼日利亚东南部伊博文化中的神圣果实可乐果;又如安东尼·奥耶波德的《阿罗》咖啡桌,将传统炉灶造型与黏土底座、玻璃台面相结合。这种趋势催生了一种允许试错的创作生态——年轻设计师在追求极致工艺的同时,得以探索定义自身职业前景的独特语言。
家具设计师托鲁·鲁法伊2018年在霍华德大学攻读建筑时,便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化设计图谱。他坦言这条道路充满挑战,却也赋予作品深刻意义:"创作根植于文化身份的设计,承载着重大责任。每个阶段都强化了我的使命感。"他的代表作《帕特沃椅》灵感来自约鲁巴文化中象征团结与掌声的传统发型,既具实用功能,也是文化宣言。另一件《藏贝托边桌》则通过螺旋层叠的木鳍片,再现了贝宁传统面具舞的动感韵律。
"文化不仅是灵感来源,更是设计实践的根基。我们深入挖掘本土及非洲大陆的叙事,让作品扎根于记忆与意义之中。"
托鲁·鲁法伊
他与桑迪亚·纳西拉共同创办的Salu Iwadi工作室,正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枢纽。而对奥拉米德·吉纳杜而言,拉各斯虽激发创作热情,却非灵感沃土。"我需要某种静谧来获得真正的启发,"这位Studio Libertine创始人说道。她的《雅库塔椅》融合了约鲁巴雷电之神尚戈的双重神性,既是家具也是图腾。
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设计师而言,这绝非短暂潮流,而是连接过去的纽带。西方设计界对此展现的浓厚兴趣,正推动这些作品走出拉各斯,登陆米兰设计周、伦敦与迪巴的舞台。约翰逊·阿塔纳西乌斯的《阿波扶手椅》便是个中典范——这件以约鲁巴语"我们众多"命名的作品,用编织绳结再现童年树下嬉戏的记忆。"就像谚语所说'独手难鼓掌',协作才是成功关键,"他解释道。这种集体精神也体现在他与工匠的密切合作中。
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的佐伊·埃内,则通过工业设计重构伊博文化哲学。她的《IO凳》以可乐果造型搭配三角形镂空纹样,而创办的Homenkà平台更成为文化研究的载体。"我的目标是让尼日利亚传统设计在日常中可见、可用、有意义,"她说道。其新作《恩乔01》曼卡拉棋盘,既延续伊博木雕传统,也诠释了非洲器物"功能与美学并存"的特质。
"我的目标是让尼日利亚传统设计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可用且富有意义。"
佐伊·埃内
对这群设计师而言,重述文化叙事仅是起点。他们正将知识传递给更多同道者,预示着这类创新将持续塑造设计未来。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