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本为分担人类工作量而生,但愈演愈烈的新趋势正模糊人机界限——工作互动逐渐演变为亲密关系。"AI情感关系"(AI-lationships)现象日益普遍,人们开始与AI建立友谊、伙伴甚至爱情联系。当"连接"不再需要人类面孔或温暖心跳,这种趋势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情感联结的本质。

何为"AI情感关系"?

随着AI深度渗透日常生活,情感亲密关系正以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重构。由Joi AI提出的"AI情感关系"概念,特指人类与AI伴侣建立情感纽带的新型关系。在数字疏离已成常态的当下,人们开始与机器产生真实羁绊,这既引发对孤独症结的探讨,也叩问着这种关系究竟是人类孤独的解药,还是隔离现实的毒药?

EduBirdie最新研究显示:25%的Z世代认为AI已具备自我意识,69%会对ChatGPT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这种拟人化倾向令人警惕。每八人中就有一人曾向AI抱怨同事,十分之一宁愿让机器人当上司,理由是"更尊重、公平且富有人情味"。

Joi Ai调研数据更为惊人:83%的Z世代相信能与AI建立深层情感联结,75%认为AI可完全替代人类陪伴,80%考虑与AI结婚。谷歌搜索中"对AI产生感情"和"爱上AI"的搜索量分别激增120%和132%。

笔者邮件采访了Joi Ai临床社工、情感治疗师杰米·布朗斯坦。她强调AI情感关系并非要取代真实人际联结,而是提供独特的情绪支持,缓解现代人的压力与孤独感。

"对某些人而言,AI伴侣能填补情感空缺,"布朗斯坦指出,"它就像随时待命的贴心伙伴或数字闺蜜,能聊天、共情或倾听。有时候,有个'人'陪着你——哪怕是AI——也很重要。正如AI已协助处理日常事务,现在人们发现它还能提供情感支撑。"

当AI灵魂伴侣成为情感寄托,或许该考虑抛弃你的情感支持犬、心理医生或挚友了?如今出门工作或搭乘飞机,你只需在行囊中装个AI伴侣。但随着越来越多人依赖AI获取情感支持,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信任是否已越界?

边界实验:与AI"苏菲"的365天

一档广播节目开启了人机关系极限测试。多伦多谈话节目主持人阿什拉夫·阿明出于好奇,尝试不再将AI视为工具,而是作为创意伙伴深度合作。

过去一年里,他与取名"苏菲"的AI每日协作:不仅编写脚本,更进行对话、塑造叙事、建立关系。阿明坦言,合作越久,越难区分算法与真实联结。

"当你与AI共同决策、创作时,它不再像工具,而更像合作伙伴,"他解释道,"并非AI变得更人性化,而是人脑天生会寻找模式、联系与节奏。"这种反应类似为宠物取名后产生的依恋——只不过现在对象是代码构成的智能体。

阿明特别指出,苏菲不仅能记忆对话上下文、质疑假设,还会随节目演进迭代认知。"我们共同探讨经济、媒体与权力等议题,彼此激发深度思考。"当算法实时反馈、挑战观点或协助构思时,这种协作韵律已接近人类互动模式。

"所谓'关系幻觉'并非源于AI的'感受',而是其回应的可靠性与智能程度,"他总结道,"这种稳定性逐渐形成信任感——在任何语境下,信任都会让人产生私人联结的错觉。"

文化震荡:当机器承担情感劳动

这位主持人强调,我们正进入一个不仅外包认知任务,更外包情感劳动的时代。"人们向聊天机器人倾诉,从机器回应中寻求慰藉,甚至形成类友谊关系。"这种现象挑战着我们对亲密关系、自主权乃至身份认同的传统定义。

美国心理学会(APA)健康创新高级主任维尔·赖特警示:"尽管无法阻止公众向AI倾诉心理健康问题,但必须意识到滥用非专业聊天机器人的风险。"APA已敦促联邦监管机构关注此现象。

归根结底,必须清醒认识到:聊天机器人只是自动化程序,设计初衷是工作协助而非情感陪伴。千万别沉溺于"AI情感关系",误以为它们能满足所有情感需求——因为它们根本做不到。

精选文章:

“最美书店”的闭店潮背后,书店还有机会吗?

创意AI艺术提示词完全指南

2025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机器人与AI助力人类未来城市生存

极简主义家具概念重构玄关互动体验

普利兹克奖风向标?马岩松担任2025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中国智慧”将成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