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当宫崎骏目睹AI生成的艺术演示时,他的回应掷地有声:"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

八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被大量模仿吉卜力美学的AI生成图像淹没,这种趋势与原创艺术背后的精神背道而驰。作为一名AI学习者和艺术爱好者,我不禁思考:AI艺术将我们带向何方?它的终点在哪里?

本文将探讨AI艺术的希望与隐忧、创作伦理,以及这场所谓的革命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印证了批评者最深的恐惧。

希望之光:规模化无限创意

AI艺术生成器建立在人类创作图像的大型数据集上,通过分析风格、构图和主题进行训练。只需几个提示词,它们就能在数秒内完成人类艺术家可能需要数日甚至数年才能构思的作品。

传统艺术与AI规模化创作的对比(由ChatGPT生成)

对科技爱好者而言,这像是人类智慧的胜利——机器增强了创作过程,提供无限的变体、迭代和视觉创意。对计算机科学和设计领域的学生来说,AI为快速原型设计和实验提供了强大工具。有人甚至认为它通过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获得高质量视觉作品,实现了艺术民主化。

但若深入观察,这层光鲜便开始褪色。

症结所在:没有意识的创造力

批评的核心是一个哲学谜题:不理解艺术的事物能创造艺术吗?

批评者认为,艺术不仅是最终产物,更是创作过程——包括意图、脆弱性,以及图像背后的情感劳动。那些独特的瑕疵,正是人类之手存在的低语。

AI并非从生活经验中创作。它不会坠入爱河、哀悼失去,也不会为日落惊叹。它不会自我怀疑,也不会挣扎于意义。相反,它只是基于人类作品的大数据集进行重组和拼贴。它能模仿梵高的笔触,却感受不到他的绝望;能复制弗里达·卡罗的风格,却无法将她的痛苦倾注于数字画布。

弗里达·卡罗原作《水之赋予我》

真相是:没有心灵的艺术只是装饰。无论多么炫目或技术完美,如果表面之下没有情感的脉动,它就只是一场空洞的表演——一个没有故事的漂亮画框。

为公平比较,我让ChatGPT尽其所能生成类似《水之赋予我》的画作,结果如下:

ChatGPT版《水之赋予我》

不可否认,这个版本很有趣,但它未能捕捉到视野、意图,以及那种只有通过体验生活,再经过反复努力将痛苦、苦难、饥饿、爱、忧虑和折磨呈现于画布才能获得的叙事精致度。这些是机器无法理解,因而也无法真实描绘的。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的版本带有无法消除的黄色调,这是在吉卜力风格流行期间"感染"的。

伦理灰色地带:所有权与剥削

许多AI模型的训练数据来自网络爬取,通常未经原艺术家同意。整个艺术风格被复制却无署名,引发了诉讼和抗议。许多创作者感到被剥削——他们独特的艺术签名被机器挪用,再被用户使用却无署名或补偿。

想象你花费多年打磨技艺,却看到自己的风格在毫秒间被模仿,然后用于企业广告或NFT项目,而你的名字只字未提。对艺术界许多人来说,这不是进步,而是伪装的剽窃。

技术视角:只是工具,而非威胁?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2446819391*

公平而言,许多技术专家认为AI只是另一种工具,如同相机、Photoshop或3D建模软件。他们认为重点不是取代艺术家,而是扩展可能性。真正的艺术性在于 crafting 完美的提示词、筛选输出,并将AI视觉整合到更广泛的创作项目中。

这有一定道理。一些艺术家将AI视为合作者而非竞争者,用它来头脑风暴、突破创作瓶颈,或探索独自难以触及的视觉领域。在这种混合模式中,人类仍是核心,负责引导、编辑和语境化。

但担忧依然存在:当企业竞相自动化工作流程时,它们还会雇佣人类创作者,还是直接依赖AI生成内容来削减成本?

文化影响:稀释艺术的意义?

超越伦理和经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忧虑:当机器用内容淹没市场时,艺术的文化角色会变成什么?

被AI内容淹没的压力人群,图片来源:Dreamstime。

艺术本应挑战、 provoke 和反映人类境况。当AI用美观但情感空洞的图像充斥平台时,是否稀释了艺术的文化价值?我们是否正迈向一个视觉过载让我们麻木、真正的艺术声音被算法噪音淹没的时代?

更甚的是,如果观众无法区分,或更糟——根本不在意,那说明我们与创造力的集体关系出了什么问题?

所以……革命还是嘲弄?

OpenAI的DALL-E 2受萨尔瓦多·达利启发的作品,图片来源:OpenAI

答案可能非此即彼。AI艺术的爆发既是革命,也是嘲弄——取决于如何使用它。

在规模、速度和可及性方面,它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我们对工具、过程甚至作者身份的思考。但当它将艺术降级为装饰、剥夺艺术家的能动性,或推崇模仿而非意义时,它又成为一种嘲弄。

对艺术家和技术学生而言,关键在于:AI不会消失。挑战在于如何有意识、讲伦理、有目的地使用它。这一代创作者——人类创作者——将决定AI是成为缪斯、镜子,还是仅仅一台机器。

精选文章:

HATA穹顶:加州整体建筑中的"未来原始"设计探索

什么是反设计?这场正在崛起的"规则破坏运动"

平面设计中的形状心理学:为何圆形Logo让人倍感亲切

以内容感知思维重构响应式网格设计

无印良品推出模块化微型住宅 并教你用DIY物件填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