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屏幕荧光映在咖啡杯里,腰椎间盘突出的阵痛再次提醒着身体在超负荷运转——这是当代设计师群体最常见的生存缩影。当"内卷"成为行业关键词,当AI制图技术开始压缩人力价值,当无数设计专业毕业生涌入本就饱和的就业市场。
不知道身为设计师的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设计能做一辈子吗?
设计师大概都有类似的疑问,诸如:
“自己的未来在哪?”
“下一步该怎么走?”
“执着于设计这个选择的人,当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像是一张看不见的网,兜住了大批不知归处的设计师。
据《全球创意产业白皮书》显示,全球设计师平均职业寿命仅有9.8年,中国设计师转行比例在入行五年后高达62%。有人凌晨在被甲方推翻第十二版方案时崩溃离场,有人在"996"改稿循环中耗尽了艺术感知的触角。
设计行业的光鲜背后,是碎片化的需求场景、被智能工具取代的焦虑,以及在商业化洪流中逐渐模糊的创作尊严。
明明一开始是为梦想而来,最后却为生活买单。与此同时,还要自我调整说:我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没错,有些痛苦是有意义的,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我能承受任何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有意义。”
可不是所有人都是村上春树啊!
因此,看清这一点的很多人想要或者已经放弃了设计这条路。
就像设计师小刘说的那样:“我想,如今设计干不下去多数是由于自己心中的天平失去了平衡而选择了放弃。”
那杆天平或许是付出的远比收获的多,或许是专业不被尊重,或许是受不起设计这行的苦。
所以,设计到底能不能干一辈子。如此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
其实换个思路想想,一直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也是至今在设计这行挣扎着的人。
之所以还在咬牙坚持,除了设计是一份能谋生赚钱的工作外,还有一个词让我们不敢松手——初心。
毕竟世界上那么多人在工作,能做自己喜欢的却寥寥无几。
我们热爱这个设计,因为它总是有那么多新鲜的东西吸引着我们去了解它,学习它,驾驭它。
在这里,我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即便身后站着指指点点的甲方和老板,但我们总会坚持一会,尽量不让自己的想法淘汰的太过狼狈。
那初心若在,设计能搞一辈子吗?
要作君说,如果你只是把设计当作一个赚钱的手段,或者局限在画图层面,确实很难做一辈子。
可如果你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且拥有思辨能力、架构思维、跨界思维,你职业的想象空间就会更大,它就能够做一辈子。
令人惊异的是,设计界仍有持炬者以不同姿态破解着时代困局。
例如东京奥运会动态图标让世界惊叹的背后,是63岁的广村正彰带领团队进行了3万次动态推演;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在65岁进军数字艺术领域,最新NFT作品拍出780万日元高价。
东京奥运会动态图标
原研哉作品
80多岁乔治·阿玛尼每年都有新作,贝聿铭92岁还在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字体设计师 Hermann Zapf 在84岁高龄时,重新设计Optima字体。
贝聿铭作品
72岁的田中一光死在看设计打样稿的路上,73岁的路易斯·康因为项目出差,返回途中,死在了火车站的卫生间里,建筑设计大师奥斯卡•尼迈耶去世之前还在设计。
奥斯卡•尼迈耶作品
这些例子都说明,设计师是能干一辈子的,甚至能干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
但是,还是有但是——这世界上没那么多牛逼的设计师,也不是每个人只要坚持努力一辈子就会成为大神。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设计师这份工作不能干一辈子,关键在于你想要什么。
要荣誉,就下死力气让自己变得专业,做出举世惊艳的作品。
要钱,就少谈点情怀,不是不能谈,而是在你还没到不在乎钱的时候先认清现实。
你觉得自己想做侘寂风但客户只想要ins风的设计生涯是在熬苦日子,可谁没在熬呢?
无非所求不同罢了。
设计这条路很长,无论你是站在起点还是节点上,都请仔细想想并做个必要的决定,或许明天的你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路应该如何走下去。
如果你感到痛苦甚至崩溃,就不要轻易接受,甚至选择放弃。
如果你对设计还有热情,就继续吧,或许做着做着,就一辈子了。
不过你要清楚的是,你的安全感不来自于工作,而是你会设计这件事本身。
设计本是人生长跑,真爱自然能一辈子。。。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