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战阴云与经济不确定性交织,AI革命重塑行业规则——我们深度调研数十家创意机构负责人,呈现这份2025年行业温度计。
压力测试:紧缩时代的创意博弈
KesselsKramer创意总监Charlie Bowden道出行业普遍焦虑:"客户预算正变得前所未有的谨慎,他们要求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这在通胀压力下尤为艰难。"Flow工作室创始人Karl Doran的遭遇更具冲击力:"今年一季度是我创业九年来最惨淡的,参与竞标的80万英镑项目仅中标6万。"
行业新痛点:
决策周期从"周"延长至"月",甚至出现8个月悬而未决的案例
客户"幽灵式"失联成为比竞标失败更常见的结果
交付需求激增(如数百个社交媒体版本)而预算不变
跨国企业普遍采用90天账期,中小机构现金流承压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对创意人价值的轻视,"Lambda Films总监Ryan Stone直言,"我们不得不在业绩报表新增'被幽灵'分类项。"
AI双刃剑:焦虑与机遇并存
当被问及AI冲击时,行业呈现鲜明分歧:
效率误解:Parrot PR创始人Eve Gaut指出"客户误以为AI能瞬间完成所有工作"
真实性危机:创意总监Oscar Park担忧"AI伪造图像正在消解视觉传播的公信力"
差异化契机:Middle Boop Studio创始人Gordon Reid则认为"在AI量产'合格品'的时代,大胆创新反而更易脱颖而出"
TMG创意总监Ashley Matthews的态度颇具代表性:"AI确实能批量生产'还不错'的作品,但这恰恰促使我们重新爱上亲手创作的过程。"
结构性变革:行业格局重塑
DACRE创始人Alex Dixon预判的"两极分化"正在应验:
巨头游戏:大型机构通过并购扩充服务矩阵,争夺全球客户
精品崛起:细分领域独立工作室斩获高端项目
中型困局:既无法比拼小团队性价比,又难以承接综合大案
人才市场新常态:
灵活办公不再是招聘王牌
用人成本年增15%但服务费难上调
"要么接受利润缩水,要么团队超负荷运转"成为两难选择
破局之光: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在Animade联合创始人Jen Judd看来:"历经2023年至暗时刻,我们通过深耕老客户与行业口碑正在复苏。"这种谨慎乐观情绪正在蔓延:
Dead Pixel Films未来三个月档期全满
Noramble咨询量同比回升20%
品牌方对叙事性长内容需求激增(或为对抗AI同质化的反扑)
Badberries管理合伙人Natasha Szczerb的总结振聋发聩:"2025年的创意必须更犀利——这不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唯有原创思维能帮助企业穿越不确定性迷雾。"
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悖论:当技术颠覆与经济动荡同时来袭,最优秀的创意机构反而进入"压力进化"状态。或许正如某位受访者所言:"少刷末日论调,多与客户面对面——你会发现春天从未远离。"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