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心,一场人工智能(AI)营销革命正在上演。一家保健品商店内,英国科技初创公司Hypervsn的弹出式展位展示着等身全息影像——一位顶着亮粉色头发的虚拟人形化身正透过橱窗向路人挥手。
不远处,瑞典快时尚巨头H&M正提供一种全新的沉浸式购物体验。其旗舰店设有布满镜面的虚拟试衣空间,鼓励顾客在试穿时创作社交媒体内容。而上个月,H&M更因用"数字孪生"技术克隆30位真人模特引发全球热议。
这些AI生成的复制品既令人兴奋也激起争议。当真人数字克隆在时尚等依赖形象的行业日益普及时,关于未来工作形态、报酬体系与身份认同的伦理问题正变得迫在眉睫。《纽约时报》最新报道指出,这已引发文化经济领域的深层讨论。
解密数字孪生技术
在纽约这个科技、时尚与金融交汇的AI创业热土,数字孪生的潜力被普遍看好。开发者、投资者与品牌方相信,通过克隆人类身体与人格,我们将进入"双线生活"时代——当本人在沙发上休息时,其数字分身可代为工作。但现实果真如此简单吗?
对于那些身份被克隆却缺乏明确权益保障的劳动者,这意味着什么?
数字孪生的制作始于对个人独特身份的精细采集,包括声音、性格、体态和面容——这些均属于知识产权(IP)范畴。当签约成为数字克隆公司的素材源时,当事人即授权生成式AI复制其全部生物特征:个人身份、独特外貌与技能。
伦理困境浮现
数字孪生的兴起倒逼着尚在演变中的伦理框架建设。行业先驱娜塔莉·蒙比奥特(HourOne联合创始人)提出"虚拟人类经济"概念,描述这个新兴领域。当前,HourOne、Synthesia和Soul Machines等公司正竞逐市场主导权,其数字分身应用涵盖时装走秀、企业培训视频到在线教育。
所有权问题尤为突出。以H&M为例,真人模特将获得"公平报酬",包括数字分身持续使用费。该公司声称模特保留形象使用权,但行业合同标准仍参差不齐。多数数字克隆公司仅支付初始采集报酬(涉及全身扫描、语音录制和动作捕捉),而对数字形象长期价值的界定依然模糊。部分企业采用分成模式,有些则直接买断——这引发了对个人数字形象公允估值的质疑。
传统娱乐行业的形象权合约已无法适应AI生成新内容的能力。整个行业正在实时创建伦理标准,各公司的透明度差异显著。
"头奖经济"加剧资源垄断
对于模特、摄影师等形象工作者,数字孪生正重构劳动与报酬体系。美国劳工学者安德鲁·罗斯称之为"头奖经济"——知识产权成为"少数幸运儿的闪耀奖杯",而多数人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时尚学者范明霞(Minh-Ha Pham)则揭示数字技术如何强化时尚博客圈的赢家通吃结构。
新西兰学者蕾切尔·贝里曼与米莎·卡夫卡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准社会关系(粉丝对网红名人的单方面亲密感)已成为行业成功的关键。这意味着成功的数字分身可能进一步巩固顶级模特的优势——他们凭借现有粉丝基础实现收入倍增,而普通从业者则要同时对抗人类竞争者与AI替代品。
种族、性别与性向的数字化困境
这种资源集中现象在虚拟空间的种族、性别表现方面尤为严峻。近十年来,完全虚拟的时尚模特如舒杜(23.7万Instagram粉丝)日益走红,与巴宝莉、路易威登等品牌合作。这类数字形象往往将身份标签扁平化、商业化,呈现服务于品牌利益的"净化版多样性"。
虽然基于真人的数字孪生可能比纯虚拟形象更真实,但仍可能强化现有的不平等。不过从另一角度看,通过与可协商报酬的真人绑定,数字孪生或许比企业完全掌控的合成形象更公平。
光环之下的真实挑战
我们对AI数字孪生的着迷,或许正让我们忽视更紧迫(且古老)的问题——需要审视支配创意劳动的经济结构。这场辩论不仅关乎AI监管,更在于如何确保新型劳动形式的公平报酬。当数字孪生技术持续进化时,我们必须建立保障创意工作者权益的监管框架。在关注技术潜力的同时,更需要将对话转向支撑这些技术的经济体系与权力结构。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