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道迪阐述为何不应低估资深设计师的智慧传承

在桑迪·威尔逊1953年的音乐剧《男朋友》中,一位年长绅士向年轻女士献唱:"新酿的酒总欠火候/陈年的滋味才最醇厚。"

然而在设计界,某些"过时"的设计师似乎正被边缘化。他们或许在1980-1990年代叱咤风云,如今却被认为不再"与时俱进"——这个被滥用到近乎妖魔化的词汇,正成为否定价值的利器。某品牌主曾在颁奖礼上宣称要"保持时代相关性",我不禁反问:难道还有品牌追求"过时"吗?

更严峻的是,"过时"正被偷换概念为"淘汰"。这种论调让许多资深设计师陷入尴尬处境——尤其当他们恰好是白人、男性且年长时。去年秋日的行业晚宴上,某公司创始人向我透露,年轻员工曾向人力资源部抱怨管理层尽是"中年白男"。这种入职前未被在意的"问题",折射出设计行业领导力认知的变迁。

尽管设计界的多样性已优于上世纪,但进步依然缓慢。英国设计委员会2022年报告显示:2020年77%的设计师为男性(与2015年几乎持平),女性、少数族裔和残障人士在高层中的占比仍然不足。这种结构性失衡亟待改变——但这绝非否定资深设计者价值的理由,只要他们的见解依然犀利、甚至出人意料地"切中时代脉搏"。

"他们的资历往往能带来比年轻同行更坦诚的自我反思。"

文斯·弗罗斯特的故事颇具启示。1994-2004年间,他的六人工作室Frost*Design为瑞士再保险、蛇形画廊和《金融时报》提供服务,甚至操刀过辣妹组合专辑设计。经历导师指导与业务重组,如今他在悉尼拥有45人团队,并时隔20年重返伦敦开设新工作室。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内维尔·布罗迪的转型。这位曾在全球设立7-8个工作室的传奇人物,如今将业务精简为伦敦伊斯灵顿的10人核心团队+外围协作网络。"更灵活的模型让我能专注基础教育计划,"他解释道。同样获得OBE勋章的ATTIK联合创始人詹姆斯·索默维尔,则创立了"分布式创意人才平台"KnownUnknown:"我不再雇佣或解雇,而是邀请与致谢。"

这些迥异的商业模式,展现了资深设计者应对行业变革的智慧。在为年轻多元设计师搭建舞台的同时,我们也不妨倾听"老前辈"的见解——无论是实用技巧、行业观察,还是他们用教训换来的经验。

弗罗斯特在接受《设计周刊》采访时坦承:"尽管早期作品很成功,但我才是自己事业的瓶颈。"这种自我剖析的勇气,往往需要岁月积淀。更别忘了,正是这代设计师以教师、雇主、导师等身份塑造了今日的设计生态。

或许,是时候为这个"黄金一代"重塑形象了?正如《男朋友》中那句耐人寻味的唱词:"现代建筑常令人不安/但谁都承认——废墟也有独特的美感。"

设计传承的三重启示

1经验即算法:资深设计师的失败案例是行业避坑指南

2柔性领导力:从"雇佣关系"到"邀请协作"的范式转变

3代际辩证法:新技术与老智慧完全可相互赋能

在追逐元宇宙与AI的狂潮中,那些经历过经济周期、技术迭代的设计前辈,恰似航海图上的灯塔——他们见过风浪,知道何处有暗礁。

精选文章:

米兰设计周亮点:时尚与美容界的跨界盛宴

什么是垂直花园? 正在流行的环保设计

什么是粗衬线字体?设计师指南

适应性建筑:应对地球变化的未来解决方案?

有限制的设计:平衡艺术、功能与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