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从手机等移动端上了解海量最新的建筑资讯,既然信息如此唾手可得,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去看建筑展呢?建筑展览是否没有再存在的意义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当代的建筑展览甚至一年比一年更加流行,建筑策展也越来越成为热门词汇之一。

那么,当代的建筑策展为什么能持续发展呢?它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推动者?它的受众又是谁?建筑策展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它只是利用网红效应的一场资本的作秀吗?或者,建筑策展只是建筑师的自吹自擂,是他们推销自己甚至是自娱自乐的一场游戏?

1 建筑策展的定义及发展

“策展”一词最早来源于英文“curator(策展人)”,对应英文是“curate”,其词根是“cure(治愈,照顾)”,这来源于西方美术学院和博物馆里日常维护、保存的工作,17世纪后,私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早期的“策展人”也就此出现。

当代建筑策展的定义是多样化的,对于不同的主体,它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一种工作方法,一个视觉秀,一种思考方式,一场宣言,一次建构,一个社会事件,一次推广,等等。同样,建筑策展人的身份也是多样的,他们常常是建筑历史学家、评论家、理论家、艺术家或其他相关行业的人士。建筑策展的定义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实际上并不复杂。李翔宁将策展的“策”理解为“问题的提出,脉络的梳理,话语的生产”。从早期策展到当代策展,策展的方法虽然越来越丰富,但策展的目的和效应却大同小异。

▲ MOMA解构主义展览 图源:网络

早期的建筑策展,代表人物有密斯、柯布西耶等。柯布西耶从发迹到成名与他的建筑出版物不无关系。而支持他高质量出版的策略之一,便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参与或举办各类展览。

专业建筑策展人及建筑展览部门的设立,出现于1932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立的建筑展览的策展部门,之后逐渐形成建筑策展领域的权威性,引发了后来许多建筑界重量级展览。如1988年6月至8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展,这次展览使得解构主义逐渐被大众接受,成为重要的风格流派,此后一直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上。

▲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作品 图源:网络

如今,建筑展览不减反增,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如深港双年展,小如建筑师个人展,随处可见。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其背后一定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谈到建筑策展的利益,可能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学术上的利益。对于学术利益,相关论文文献已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总结来看主要有三点:建筑策展是构建建筑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平台,是学术交流的催化剂,是新的建筑思想和技术的实验场。然而,许多人可能往往忽略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是如何推动各类建筑策展发展的,所以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主要探讨建筑策展的资本逻辑。

2 建筑策展的资本逻辑

实际上,建筑策展的具体资本逻辑和动机可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可能是众多动机的综合结果,本文将众多的动机和逻辑分别从个体和社会这两个层面展开。

2.1 个体层面

2.1.1 门票、周边的直接获益

与其他展览一样,建筑策展产生的最直接的商业利益就是门票和周边商品、活动的收入。比如2021年7月2日上海艺仓美术馆举行的扎哈“Close Up”展票价为100元,2021年3月19日 复星艺术中心的安藤忠雄“挑战”展门票120元,两个展览都异常火爆,而且两个展览都有各种行业,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甚至有观众因为上海安藤忠雄观展过于火爆拥挤,特意回到北京又看了一遍北京的安藤巡回展览。

▲扎哈·哈迪德“Close Up”展  图源:网络

除了门票之外,周边商品和活动也能直接收益。正如国内旅游景点参观的流程一样,在安藤忠雄和扎哈展的出口商店都有相关的纪念品。比如安藤忠雄展的商店中有其授权的主题挂画,胶带, T恤,马克杯,书籍等等各种周边产品。笔者甚至在由安藤忠雄设计的震旦大厦的一楼商品店发现了关于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小型模型展以及其周边产品的售卖(尽管这栋大厦中的展厅中都是中国古文物展览)。

▲安藤忠雄授权的各种周边产品  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建筑大师的周边产品以及亲手手稿甚至会出现在商场的书店中进行售卖,比如,上海前滩太古里的茑屋书店中就售卖有上万元的隈研吾超大型摄影集与其亲笔手稿捆绑销售。以上案例说明,对于已经有较大名气的建筑师来说,其本身的名称已经形成了品牌IP,使得围绕其产生的商业营销运作如展览的收费、周边纪念品的开发得以实现。实际上,借鉴艺术品的商业买卖模式将设计过程产生的手稿,模型作为艺术品商品通过专业中介售卖,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困难,但实际的操作却存在风险。毕竟,这容易使得人们对设计师产生过于商业化的不好印象。

▲ 隈研吾超大型摄影集与其亲笔手稿  图源:网络

但如果能巧妙操作也可完全化解这个风险。比如,密斯在巴塞罗那展馆中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巴塞罗那展的巨大成功成为了巴塞罗那椅最好的营销广告,使其成为了最受追捧的经典家具之一,其热门程度一直持续到今天。正如迪士尼靠销售哲学:“欢乐不会停,想象力不会老,梦想永不停歇”。将门票和周边产品做为其盈利的重要渠道一样,对于建筑策展来说,只要艺术不会停,想象力不会老,流量就不断。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图源:网络

除了建筑师个人展,大型展览如威尼斯双年展在周边产品和活动层面的商业效应更加明显,围绕双年展产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如论坛、讲座、研讨会、工作坊都能够通过参与费的形式得到直接的商业效益。比如,某双年展参展合作设计师与国内出国留学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工作营,设计作品可参与双年展周边论坛,通过招募工作坊成员就可以收取参与费用。

2.1.2 商业推介的间接获益

与前面巴塞罗那椅子不同,许多展览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进行商业推介。如2011年,万科和传媒机构就举办过“混凝土的可能”展览,邀请了马清运、王粤飞等33位在建筑、室内、产品等设计领域的专家共同设计公共艺术雕塑,展览获得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在无数次的被翻阅和点击之中,建筑师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万科平台得到了推广与宣传,运营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混凝土的N种可能》太阳能园林伞方案  图源:网络

相应的,也有专门推介材料的展览如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主办的8月5日-7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2022中国混凝土展。类似推介设计企业,事务所,建筑师,工程材料商的展览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事实上,这样的展览大多数是很好的,建筑师和行业机构能通过这些展览获得难得的技术分享、经验交流和扩展客户的机会,有利于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当然,还有一些的建筑展的商业目的更加明显,比如一些建筑策展是作为地产营销运作的其中一环,如成都的城市更新特展《1993-2022回答玉林》,由卓越集团与一筑一事联合推出,超过30位艺术家设计师参与,以及近40家媒体机构支持。在展览中以玉林的城市发展和艺术文化发展为引子,通过地产加艺术展的跨界融合,发挥绅士化的城市效应,最终完成卓越在玉林的“云门锦绣”地产营销。

▲“1993-2022回答玉林”展览现场 图源:网络

实际上对于地产推广更高明的案例要数阿那亚社区。通过知名建筑师设计的海边礼堂、沙丘美术馆、最孤独的图书馆、酒神剧场等,以及对于高级社区生活方式的包装实现了极佳的推广效果。无数的人来阿那亚打卡观光,阿那亚房产也由包装前的滞销变成热卖,一度被冠以“神盘”的称号。

▲阿那亚社区 最孤独的图书馆  图源:网络

2.1.3 新的思路:城市建筑考察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建筑展览也越来越流行。比如可以将城市建筑考察看作是建筑策展。城市建筑考察的路线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一个主题下选择一个或多个城市的相关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有建筑师或相关专家陪同讲解。这种策展思路实际上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将城市作为自己的展品,进行展出,并收取团费。这种“展览”其实上有传统展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容易缺失传统展览所拥有的学术性和深度。受到参与人员和策划活动良莠不齐的专业性以及前后期研究工作时长不够对深度的影响,目前许多这类活动都沦为了旅行团般的走马观花,最后草草收场。

▲网友在英国游学的随手记录 图源:网络

然而,并不是说这种考察就注定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因为传统建筑策展相比艺术品策展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建筑物作为展品无法移动到展览场地中,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装置、绘画等媒介间接地去表现展品,而城市建筑考察则避免了该缺陷,能够直接将人送至建筑展品内参观,这种情况下能对设计有直接地体会和认知。另外,城市建筑考察同样可以具备很高的学术性,比如文丘里团队对拉斯维加斯的城市考察就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属性,产生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这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经典理论著作。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图源:网络

2.2 社会层面

一场成功的建筑策展除了带来商业效益之外,还能进一步带来社会效应,比如大师的作品展除了展示自己的作品还能激励从业者的使命,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建筑策展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是必然的——这也是建筑策展源源不断举办的底层逻辑之一。

大型的建筑策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工具之一,不仅可以作为提升城市活力、自信与品牌等城市“软实力”的手段,还可以成为调整城市空间形态的机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于城市居民而言,一场大型建筑展览能提升幸福感、改善生活质量等;于决策者与投资者而言,它则能在打造城市品牌、拉动消费投资以及助推城市更新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营销的重要单元。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5现场 图源:网络

2.2.1 城市文化品牌打造

一座城市的形象、知名度和曝光度,是隐形的政绩,如要吸引资金、人才、游客等目标市场,则需要通过一定的城市营销来进行打造并实现,决策者们则可以通过举办建筑展览来达到城市营销的目的——毕竟,没有什么比建筑本身更能直接让人感知并阐述城市。

“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上海着力建设的尖端城市品牌,一个全球城市的内涵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更是有文化的,艺术化的。而上海的黄浦江两岸的文化事件——上海空间艺术季(SUSAS),不仅加速了这片土地完成空间的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这更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助推下,上海成功打造了“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艺术形象。

▲贯通后的滨江民生码头区段 图源:网络

传统意义上,外滩和陆家嘴代表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城市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形象具有多重内涵,SUSAS的举办则丰富了上海城市形象的艺术文化内涵。其中,公共空间是SUSAS最重要的一个展品,如2017年的浦东民生码头、2019年的杨浦滨江等。随着上海的滨水岸线的逐渐贯通,这些开放空间连城了一体,成为外滩与陆家嘴的延申,进一步强化了上海市的国际、开放、艺术的城市形象。

同时,举办竞赛以及相关展览也是SUSAS必不可少的部分,国际竞赛是国际对话的平台,竞赛本身的话题性、影响力可以转换为城市自身宣传的重要途经,是品牌宣传的重要形式,如8万吨筒仓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挑战赛、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概念方案国际竞赛等等,也为这座城市博得了不少关注度,促进了SUSAS对上海“全球城市”艺术文化形象的对外营销,以2019年的SUSAS为例,据统计,仅仅是主展场已接待游客37万人次,以及接待外省市政府部门95次、国际策展团队75人,而参展的团体及个人也达到了236组,可谓十分成功。

▲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及周边开放空间 图源:网络

如今,作为国内先锋城市文化艺术活动的SUSAS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它在上海毋庸置疑的经济地位上强化了文化以艺术的“全球城市”形象,成功推广了城市品牌。

2.2.2 拉动投资,带动消费

当建筑策展的规模再次升级,它作为城市事件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大,甚至能影响整个区域甚至城市的发展,成为各个城市抢得头破血流的“香饽饽”。

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作为一次拥有多国特色建筑的大型建筑策展,它的建设就是城市更新于会展后土地再开发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一拿到举办资格,上海市就花费了重金去投资升级基础设施,到2010世博会召开时,上海新建了五条地铁路、一座新航站楼以及黄浦江下无数条隧道。上海世博会的筹办耗资420亿美元,如果加上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耗资会达到580亿美元,这被认为对塑造上海的全球经济地位至关重要。世博会增强了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了价值36亿美元的世博会特许产品。到2010年底,仅旅游业收入就超过了450亿美元。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图源:网络

政府通过大事件带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借机完成了土地征收,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以高额的经济收益支付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完成市政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全面升级,当然,这笔巨大的支出,有无数的赞助商争相上前,相当于一次变相送上门的“花呗”,而政府与设计师们在出力后,也获得了全球性的名声与不菲的收入。

2.2.3 疑难杂症地区的建设

通过建筑展览作为城市事件的策划,策展方还能够引导资源到疑难杂症的地区,以解决一些棘手的城市更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着诸多棘手问题的场地能够得到了优秀设计单位的解决方案,同时,曝光度的提升,也有利于后期的投资建设,可谓是一举多得。

典型案例如2017的深圳双年展,探讨的主题为“城市共生”,挑选了深圳南山区南头古城作为代表,意在探讨并呈现日渐边缘化城区如何进行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策展之初要解决的严峻问题就是,南头古城虽有1700年历史,但已经沦为了人口密集的城中村,成为脏乱差的代表,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更新以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是核心目标。

▲2017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海报  图源:网络

2017年的深圳双年展与古城更新计划合体并进,将展览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住宅和厂房,借此探寻一种“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们对城中村、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这次的双年展成功地作为该地区后来一系列改造更新的引子,为南头古城的振兴打响了第一枪。

▲改造完成的南头古城街道在2020年底正式开放  图源:网络

2018年,南头古城被确定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2019年初,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将南头古城保护开发事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纲要; 2019年3月,南头古城活化与更新项目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模式,实行“统一回租、建筑改造运营”策略; 2020年8月26日南北街示范段正式开放后,共策划了“香港文创设计IP展”等17场大型展览,到国庆期间,累计接待客流达到约55万人次。密集的展览的目的就是为片区后续招商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也为片区注入持续的更新动力,持续地为当地居民与市民所共享。除此之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升级各项公共配套设施、扩增和升级公共空间等一系列措施也在近年逐步实现。

总之,城市策展在这个案例中成为推动城市疑难杂症地区建设的催化剂,有效的引发了后续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地区政府,居民,参与方,赞助方都带来了良好的利益。

▲改造完成后的南头古城街道 图源:网络

3 结语

在当代的网络社会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第三空间(购物休闲场所)正在持续地多样化化,虚拟化,同时,加速向第一空间(居住空间)和第二空间(工作空间)渗透。第三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建筑展览作为第三空间的载体之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网络社会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建筑展览的信息比以前更容易曝光,传播,同时,借助景观和消费的力量,展览方式越来越精美绝伦,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产生了IP和品牌效应。

总之,在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当代建筑策展成为了第三空间中一种创造流量、态度和品牌的强大手段,在消费符号和网络算法的加持下,其资本逻辑将持续在个体以及社会层面发挥巨大的威力。

参考文献:

[1]李翔宁, 莫万莉. 当代建筑展览与中国建筑策展学展望[J]. 美术观察, 2019(8):3.

[2] “策展型商业”的本质探究、趋势把握与案例解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11/10/20960430_1039409933.shtml

[3]冯志锋. 混凝土的N种可能[J]. 住区, 2011(3):8.

[4]李翔宁, 袁烽, 陈展辉,等. "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与未来"主题沙龙[J]. 城市建筑, 2013(21):10.

[5]李翔宁, 莫万莉, 张子岳. 建筑策展:一种建筑批评的实践[J]. 建筑学报, 2020(11):5.

[6]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2008, 06): 16-9.

[7]周恒,杨猛.作为一种规划工具的城市事件——斯图加特园艺展与城市开放空间优化[J].城市规划,2010,34(11):63-67.

[8]李梦实. 城市营销视角下文化事件导向的城市更新反思[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21:586-595.

[9]李晶晶. 深港双年展与深圳城市更新的关联及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10]闫晋波. 在我国城市更新中城市营销与建筑策划的互动研究[D].清华大学,2013.

[11]张婕子.首届成都建筑双年展对城市的影响探究[J].才智,2015(21):304.

[12]丁凡,伍江.全球化背景下以大型文化事件引导的城市更新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8):81-88.

作者 / Dipo、啊葱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丶

精选文章:

突破想象!新地标住宅拥有令人惊叹的立面设计

流行色调:年度最受欢迎的调色板

大作要闻 | 南京北站新设计效果图,被吐槽像“卫生巾!

大作洗眼 | 珠宝雕刻的“烂水果”、AI版高迪建筑…这期怎么评?

厦门红点设计博物馆,重新利用购物中心的空间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