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尚界又迎来了一股全新的潮流风向——薄荷曼波穿搭风。

这种独特的穿搭风格将清凉的薄荷绿色与沉醉的曼波状态完美融合,带来了一种充满活力和自由的时尚感,成为早春各个时尚达人的新晋宠儿。

但也有很多人发出疑问——这时尚一会一变,我们为何总是被潮流牵着鼻子走?

薄荷曼波成春季穿搭顶流

前段时间,吴昕在最新一期综艺大侦探里的薄荷色造型收获不少好评。

网友们也很快发现,似乎这种绿色与薄荷色的穿搭,成为了近期的“潮流新宠”,最近内娱明星的机场私服照常有这类穿搭配色的身影。

而时装秀场作为潮流风向标更是早早展示了对薄荷配色的偏爱。

比如在Versace 2024春夏系列中,从连衣裙、西装到包包、鞋子等都能看见这种色彩的影子。

再看前几天,石头姐Emma Stone荣获第9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时,也是身穿一袭薄荷绿色礼服。

这种色彩搭配,正在以“薄荷曼波”为名,走红网络。

所谓“薄荷曼波”,说白了就是一种以薄荷色的搭配风格。

"曼波”,是一种源于南美的流行舞蹈,热情奔放,代表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而“薄荷”指以嫩绿色或者淡蓝色、淡黄色为代表的低饱和自然色系。

薄荷曼波为何能成为穿搭顶流,难道只是因为春天到了吗?

其实,这种风格的走红,与人们当前的审美趋势密切相关。

这种清新自然之美,与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追求简约舒适的生活态度相契合。

在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渴望能够摆脱繁琐与复杂,追求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方式,这正是“薄荷曼波”的卖点。

在此之前,似乎每一个季节,都会涌现出一种流行的色彩搭配风格。

从曾经爆火一时的,夏日“多巴胺”穿搭、秋冬“美拉德”穿搭,再到如今早春的“薄荷曼波”,这层出不穷的潮流趋势,到底是被谁捧红的?

究竟是谁在把握流行密码?

潮流趋势,可谓是“一会一变”,而且每一种流行的风格似乎有一个“花里胡哨”的名字。

比如前不久的多巴胺和美拉德,都是爆火一时,网络上人人跟风,如今又轮到了薄荷曼波, 人们的穿搭审美好像总是被一些流行名词牵着鼻子走。

@白昼小熊

这些所谓流行趋势的新奇名词,内核其实是媒体和商家联合打造的消费主义陷阱。

就以去年夏天爆火的多巴胺穿搭为例,起初只是抖音上一位穿搭博主发布了自己的一周彩色穿搭。

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乃至明星博主和主流媒体。

后来的美拉德、格雷系穿搭也是如此,正是小红书等各大流媒体平台,包括主流时尚杂志,都在力推这些流行风格,打造这些新兴词汇。

而在此之前,在互联网流媒体尚且没有如此发达的时期,影视剧就是一个“带货”的绝佳平台。

剧中的男女主角穿的衣服,戴的饰品,总是能以“某某同款”的头衔称霸淘宝。

比如之前爆红的“韩剧女主同款口红色号”,就在淘宝热销多年。

这无疑说明了,之前的时尚潮流,曾是由影视剧的穿搭审美决定的。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同样,即使在古代,大众的审美流行趋势,也是人为创造、“自上而下”带动的。

当时的潮流缔造者无疑是王公贵族们。比如带火石榴裙的杨贵妃,也算是当时的时尚icon了。

所以,时尚潮流并非由一两个精于审美的穿搭博主决定,而由商家、媒体等多重“幕后操手”创造的。

大数据懂我,还是困住我?

我们的时尚潮流总是不断更换上新,很多人也总是就这样跟随着潮流,不断变换着自己的穿搭。

这些潮流趋势,似乎真的总能契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但也有人说,我们的审美正在失去个性,被统一的时尚“绑架”。

总的来说,潮流趋势的确有其合理之处,但仍然不乏陷阱。

Jiayue Li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潮流趋势,的确是“大数据严选”的,更适合大多数人审美的风格。

毕竟,每一个新兴“时尚热词”的背后,都是无数专业团队基于大数据分析,结合流行元素创造的。

因此这样的“人造时尚风”的确更能捕捉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

在时尚“标签化”的当下,一个具有概括性的时尚风格,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迅速找到同类的需求。

比如最近“4个关键词确认审美”这个话题就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即通过在小红书上搜索穿搭、壁纸、学习、风格,将每次搜索的首图拼图,大概率是你的审美和你给别人的感觉。

许多人们通过分享这些截图,来寻找图片相似的“同道中人”,大家似乎都执着于从各个方面寻求身份认同,来获得一种归属感。

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之下,人们的购物欲望来源,已经从商品的实际用途转化为商品符号代表的身份意义。

Nicole Eisenman

种种新兴时尚词汇,就充当了这个供人分类集合的“标签”,各种本身没什么外沿意味的搭配风格,换了一个名词就摇身一变成为当下流行。

说到底不过是商家把大差不差的旧东西贴上标签,从而吸引新客户,而消费者也很容易迷失在这真假“标签”中。

而且,其中也不乏消费主义的发力。

消费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凭空制造需求。

这些看似“无中生有”的创新穿搭风格,实际是商家媒体以流行文化和穿搭理念为根基,利用大众消费心理和情绪价值制造的消费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审美市场上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用不断创造新兴时尚新词的方式,掌控大家的审美。

Salman Toor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面对层出不穷的“流行名词”要格外谨慎。

穿搭为悦己,舒服是王道,我们不要彻底被潮流牵着鼻子走,要敢于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失去自己的主观审美判断。

毕竟不论多么走红,穿在身上去展示这种时尚风格的,始终是你自己。

今天是“薄荷曼波”,明天可能就变成了“蓝莓探戈”,与其盲目追逐瞬息万变的风,不如丰盈自我,在内心播种春天。

参考资料:

1、周燕玲. 马克思需要理论对当代需要异化困境的启示[J]. Advances in Philosophy, 2023, 12: 105.

2、朱珠.时尚设计:资本权力话语与“媚俗”化消费心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0-91

3、甘刘林, 王甜. 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费文化研究[J]. 新闻知识, 2018 (4): 22-25.

作者:7293 

责编:若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印客美学

精选文章:

扎哈事务所:我生来就是数字化的

元宇宙的释放:人性化数字场馆的兴起

时尚界又整新活,风靡韩女的“屁帘”把想尝试的打工人纠结坏了?

网页设计趋势,10大复古风格正卷土重来!

“新中式”越红,死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