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喜欢变革。踏出舒适区对人类来说颇具挑战,尤其涉及大家的习惯或所使用的工具。从采纳新技术(如电灯、冰箱、拖拉机……)到引导公司运作的流程,无一例外都如此。

亚瑟·叔本华曾警告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最能展现这一点的情境,莫过于企业为保持竞争力所经历的转型。从Netflix转向流媒体,到麦当劳在形象和语言上的变革,企业的变革旨在维护或提升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然而,仅有约三分之一的这些倡议能够成功。正如麦肯锡公司所揭示的,主要原因在于员工不愿意改变。

用户也不例外。数字生态系统中的高度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审视其战略,这通常反映在其产品和应用的功能和设计上。以Facebook的早年为例,在扩张地域的同时,它致力于每隔几个月就改变设计和功能,有时甚至进行相当激进的改变。

这种情况揭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 对变革的抵制是明显且显而易见的,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元素移动或甚至工具操作方式变化所带来的困惑上。

  • 用户的抱怨并非总是重要的。这些批评并没有阻碍社交网络的扩张,也没有持续多于几周的时间。

“如果你想交些敌人,试着改变一些东西。”伍德罗·威尔逊曾说。

至少看起来已经汲取了这一教训,现在的理念是进行渐进式改进,更少干扰但更加频繁。这些变化几乎总是保留了用户熟悉的模式或已知的视觉语言。真正关心的是用户的不适感,然而尽管这可能看起来是个好主意,但有时也可能阻碍创新的发展。

“没坏的话,就别修!”

这一格言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尤其在开发团队中广为流传。为了优化资源和时间,这一“没坏的话,就别修”的理念将新功能的开发和修复报告的错误置于我们现在所称的“持续改进”之上。

问题在于能否确定何时出现了问题。仅以几个例子来说明:火狐和黑莓手机在各自的领域内表现出色,直到谷歌和iPhone的出现,突显了其不足之处。

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公司进行的研究导致了基于用户需求的反应性产品改进,却无法检测出潜在的不和谐之处——那些用户已经深深内化的问题,以至于他们不再将其视为障碍,但一旦得到解决,就会成为真正的范式转变。

史蒂夫·乔布斯喜欢引用亨利·福特的话:“如果我问人们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说要更快的马。”

UX拯救之道:提升变革接受度

似乎是用户体验研究和设计为其增添价值的完美场景。尼尔森将用户体验定义为“涵盖了用户与公司、其服务和产品的互动的所有方面。”那些能够让我们理解用户需求和动机的技术和知识也将帮助铺就提升变革接受度的道路。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 有针对性的研究:首先,明确您需要回答的问题。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小心不要干扰或偏见结果。与往常一样,要记住用户的陈述和意见并不总是与事实相符,应始终将其视为达到潜在现实的手段。

  • 要有所选择:大多数情况下,您不会找到完美的答案,必须做出妥协。根据研究数据来分析可能性,选择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尽可能客观。

  • 关注实施:我们都经历过阅读有趣的书、系列或电影摘要,结果却令人失望。无论想法多么出色,如果执行不佳,结果都会令人失望。

  • 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反馈:反应会各异。最重要的是要准备好分析回应并评估投诉的真正影响,为此计划时间和资源。

  • 传达变革并管理期望:通常,惊喜很难消化,意外变革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抵制。为避免这种情况,尽量将即将发生的变革与用户社区进行沟通,解释为何进行这些变革,并详细说明他们可以期待的好处。顺便说一句,如果您发现很难列出您正在准备的变革的用户好处,最好回到起点重新考虑。

  • 为培训和支持请求规划资源:根据情况,考虑包括教程、常见问题解答、帮助视频或助手,以指导用户并防止混淆。

精选文章:

探索高端家居 | 石材装饰元素与波西米亚魔法相结合

从艺术中汲取力量,用艺术品激发集体行动与守护地球的使命

超越表面:揭示 3D 设计的深度和意义

削减空间:如何优化设计以适应听障人士需求

蜜雪冰城被绿了?雪王:已考编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