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设计院加班越来越多,薪金越来越少的现象,是第二产业的终极宿命。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设计院干的是咨询服务,是第三产业。。。这是大错特错。

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其最大的特征,是“即时结算”。

用资本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商品流通时间为零”。(商品流通时间,是指商品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即商品离开生产领域以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所经历的时间。)

好比你去打车,司机拉你走多远,你就必须实时结算多远的路费。

出租车司机提供的商品,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服务这种商品,在它被“生产”出来的一瞬间,就即时地被消费掉,转化为货币。

(换句话说,服务是没有“库存”的,即时生产,即时消费,即时结算。)

因此,评判一个工种到底是不是服务业,只需看它是否满足“即时结算”的特征就好了。

那么,设计师这个工种,满足“即时结算”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设计师通宵达旦肝出来的图纸,要想最终转化为货币,必须在流通领域经历些什么步骤吧:

第一步,图纸通过审批。(图纸的无限修改)

第二步,施工单位根据图纸还原实物。(友军的无限埋雷,敌军的无限扯皮,皇军的无限要挟)

第三步,还原实物通过验收。(签字吧,这个锅永远都是你的了)

第四步,设计师对还原实物终身负责。(2万一平的楼,设计院收20一平的设计费,设计师最终一平米分到2毛钱,并承担终身责任,后期有任何问题继续找你解决,当然,不付费)

第五步,确保满足甲方资金流健康、所有的其他债务都能被还清、设计院从始至终跪舔态度良好、该扣的钱一分不差的前提下,打款给设计院。

第六步,设计院领导哭诉回款不好,但出于慈悲为怀的大爱,施舍给设计师一点绩效奖金,请设计师怀着感恩的心收下,继续好好干,否则就是不忠不孝不义,愧对“工匠”二字。

也即是说,从设计师绘制完图纸的那一刻起,必须在极为严苛的条件下,经历超级复杂的流通步骤,才终于可以把设计产品转化为货币。

别说即时结算,只要甲方不跑路,就算谢天谢地了。

因此,设计师,是妥妥的第二产业“蓝领”,是“产业工人”,以后谁要是再说设计师是“白领”,你就把我这篇文字甩他脸上。。。

那么,设计师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最怕的是什么呢?

“产业工人”最怕的,就是自己所生产的工业产品,过气了,没人要了。

而建筑这种工业产品,其需求量基本就等同于人口数量。

乍一听,奥,那我国啥都缺,就不缺人,似乎没啥问题。

但建筑业的最大问题是——它一旦被生产出来,几乎是永久性存在,更新换代的速率极慢。

智能手机尚且可以通过更新软件,降低老机型的速度,来逼迫你换手机。

请问设计师们,你们有任何办法,逼迫别人换房子吗?

一旦建筑数量趋于饱和,新的需求就不会再产生,而剩下的一些缝缝补补,也不会再需要过去20年基建大跃进时期的设计师数量。

所以,全体降薪,是建筑业“产业工人”必将面对的宿命。我们所能期盼的,只是这一天能晚一些到来,至少让这一代的年轻设计师,干到退休也好。

只是,在中国设计师“卷王”们通宵肝图的内卷精神下,这一天,来得太快。。。

以至于很多报志愿时,还看到建筑业热火朝天的年轻人,临到毕业,却要面临“无工可打”的窘境。武功学会了,下山一看,却不见了江湖。

要想逆天改命,维护自己的利益,设计院的“产业工人”,必须成立像欧佩克那样的“图纸输出人组织”,看势头不对,马上“减产”!

但这在如今的国情下,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另外两条路,一条是大力劝退后来者;另一条,就是给中央上书,减少建筑业产业工人的供应量,多分配招生名额给那些“弯道超车”的产业,如新能源、芯片等。

前一条路,是自下而上;后一条路,是自上而下。

如果建筑业界可以完成这样的“双向奔赴”,那么产业工人的现状,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过前一条路,需要广大产业工人齐心协力“破圈”,把信息传递出去。后一条路,则需要行业的上层人士出马,到教育部、住建部、人大去提案。

目前看,自下而上的这条路,在互联网上至少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自上而下的这条路,却没有见到任何进展。(甚至是在倒退)

所以,设计院的“产业工人”们啊,无论转行还是劝退,我们恐怕都只能靠自己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设计院迟英说

精选文章:

选择虚拟制作:XR电影制作的创意可能性

精心设计、无缝体验:避免这8个常见的网页设计错误

墨西哥天窗居所:Ludwig Godefroy打造"可居住的花园"

创意新玩法!用旧磁带创作的音乐家肖像,太牛了!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西安新作——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