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昔日的网红书店“言几又”“猫的天空之城”陷入闭店危机,有最美书店之称的“钟书阁”和“方所书店”也关闭了部分门店,还有更多独立书店悄然消失……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出版业门户网站百道网新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统计,单是2020年,中国就有1573家书店关闭。
(图源:pixabay)
以往,面对电商不断蚕食图书市场份额,手机抢走人们阅读时间的挑战,不少书店给出的应对方式是,将设计发挥到极致,拼命提升颜值。
一家家网红书店崛起,就连靠着红色招牌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新华书店,也邀请了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对一些书店进行了新的设计。
书店要不要过度追求设计感和颜值?曾引发过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在舍本逐末,丢掉了书店应有的精神,但毕竟,这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事实证明依靠设计并不能解决书店经营的根本问题,很多人来了拍完照就走,反而让阅读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书店颜值并不能拯救它。
(图源:安德马丁公众号)
真的是人们不喜欢读书了吗?
当然不是。
书籍,永远都是一片人文圣境,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美好的阅读空间总是能令我们心生向往。
位于阿那亚社区的海边孤独图书馆,从开馆至今一直人员爆满,总是需要限流。
(图源:直向建筑官网)
刚开放不久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在内测预约通道开放的当晚,几千个名额被瞬间秒空。
(图源:Archdaily,摄影:田方方)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阅读空间呢?
01
著名建筑师+大片=网红?真正的美不在“皮”,而在“骨”
著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打造的适合“出片”的氛围,高大上的选书,浓郁的文艺气息,雅致的环境……网红书店总是有意无意营造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在“孤独图书馆”之后,又有大量网红涌现。
建筑师马岩松带领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云洞图书馆,静静矗立于陆地与海洋的边界,雕塑感极强的白色混凝土建筑就像一朵漂浮在海上的云,从刚一开工就备受期待。
(图源:MAD,摄影:存在建筑)
惠州悬崖边的海上书屋,是新晋的网红项目“一滴水图书馆”,图书馆依托周围的巨石成功“站起来”,与周围的山丘景观相互呼应,整座图书馆仿佛悬浮在半空。
(图源:三文建筑,摄影:金伟琦)
这些网红图书馆成了旅游景点,慕名来打卡的大有人在,但里面究竟有多少好书,又有多少人能留在里面好好读上一天书,就不得而知了。
高耸入云的“书墙”也是很多网红图书馆的标配,似乎只有学会腾云驾雾才能获取到知识。
比如天津滨海图书馆,以“眼睛”为造型,以“书山”为立意,中庭大厅里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巨型白色书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却对于图书的取阅造成了许多阻碍。
(图源:MVRDV官网)
安藤忠雄设计的“童书之森”儿童图书馆,为了体现出“森林”的感觉,也设置了超高的书架,孩子们纷纷表示不解:“这些书要怎么拿到呢?”
(图源:NHK News Web)
这也不是安藤忠雄第一次因为“书墙”而翻车,之前的司马辽太郎纪念馆,落地玻璃窗的设计,导致太阳直接照射在书墙上,对书籍造成了损坏。
(图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其实,“最美书店”真正的美不应该在“皮”,而应该在“骨”。
比如日本的茑屋书店为何能持续走红?显然不是因为它的“高颜值”,而是它的舒适性以及对细节设计的重视。
通过用心沉淀打造的舒适的阅读空间,是茑屋书店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把书店的零售场所设计成一个舒适的空间,将商品的购买过程愉悦化,消费者自然觉得没白来,身心的体验远比眼睛的震撼重要。
上海前滩太古里茑屋书店的定位为健康的社区(Wellness Community),旨在营造让人身心愉悦的环境,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图源:茑屋书店官网)
茑屋书店的室内设计通常会用日本特色的原木,动线设计要保证客人随手就能拿起一本书,就像在自家客厅里一样悠闲舒适,店中的摆设不会刻意选择高级品牌,而是尽量选择有质感的,让人放松的。
茑屋书店代官山店(图源:茑屋书店官网)
设计,永远要服务于人的需求。我们希望一个理想的阅读空间,能真正实用、回归阅读的本质,解决读书人的需求和问题。
02
人人都爱去的地标图书馆,开始欢迎人们“不来读书”
今天,我们身处“每个人手机里都装着几座图书馆”的全媒体时代,人们还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图书馆?其实在信息高度发达而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图书馆、书店的意义反而更加宽广,我们可能需要的不是书,而是有书的环境所带来的宁静。
21世纪初,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就进行了一场“图书馆革命”,在他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设计中,书并不是主角,而是塞满了库哈斯所提倡的城市功能:聚会、用餐、亲子活动……
(图源:Archdaily)
芬兰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也是一座“欢迎大家不来读书”的图书馆。建筑的底层是通透的,营造了能一直延伸到室内的城市广场。
(图源:ALA Architects)
图书馆的二层和底层成了免费的游乐场和大客厅有,咖啡厅、餐厅、电影院、创客空间、影音制作空间,即使是流浪汉或难民,也可以自由进出。孩子们来这里打游戏,大人们在这里聊天、玩乐器、织毛衣、看电影……
(图源:ALA Architects)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也采用了相似的策略,公共空间的面积达到了80%,除了四个有了近6000个坐席的阅览空间外,报告厅、小型放映厅、演播厅、室内音乐厅以及具备复合功能的活动空间均免费向公众开放。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者、Perkins&Will和SHL建筑事务所董事及设计总监Chris Hardie表示:“经历了存储文献的1.0时代,整合技术的2.0时代,思考读者体验的3.0时代和融入多元服务的 4.0 时代,图书馆设计如今正式步入了建筑与自然重新融合的 5.0 时代。今天的图书馆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第三空间’,是一个介于家和办公室之间的高度个人化的场所。”
(图源:Archdaily,摄影:RAWVISION Studio)
还有武汉图书馆新馆的方案,底层宽阔的公共空间,面向游客全天开放,梯台上类似展馆的空间容纳了图书馆所设置的不同功能,“峡谷”形态的设计将空间分隔为不同的区域,例如安静的阅读区、共享工作区等。
(图源:MVRDV)
阅读空间也可以成为随处可见的“城市客厅”。
绍兴齐贤下方桥城市书房,以“微创手术”的方式,在危房原址上建起,新建建筑与周边的建筑既融合又有差异,由图书馆、咖啡馆、室外大台阶三部分组成。
(图源:以靠建筑,摄影:章鱼见筑)
阅读空间最大的价值,是启蒙。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书店、图书馆并不稀缺,但在一个小村庄,图书馆就成了点亮一颗颗心灵的火花。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中介绍了四川甘孜的纳朗玛公益图书馆,这是由藏族僧人久美凭借一己之力建成的,虽然图书馆说不上有什么设计感,但许多孩子通过书籍瞥见了另一个世界,考上大学,改写了命运。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截图
我们今天的乡村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活化“空心村”的阅读空间。
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高步书屋,是由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为设计起点,打造成的一个村民们可以在此互动的公共建筑,也供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坐下来看书。
(图源:ArchdailyPeter W Ferretto)
理想的阅读空间,最重要的不是有多美,而是帮助了多少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个能让我们感到愉悦、宁静和神圣感的空间。
03
阅读与经典建筑的组合,能否成为永恒流传的诗篇?
最好的书店,不仅仅是贩卖书籍的地方,它们往往也是历史悠久的建筑杰作,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脉延续之地。
就像莎士比亚书店之于法国巴黎,在《孤独星球》推荐的巴黎目的地榜单中,这家全世界最著名书店的名次甚至超过了卢浮宫,位居第二。
(图源:pixabay)
有时候,我们分不清是去探访书店,还是寻踪建筑。
位于葡萄牙波尔图的莱罗书店(Livraria Lello),由建筑师Xavier Esteves设计建造,以“通往天堂的阶梯”闻名,据说《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是这里的常客,她对霍格沃茨的描写,正是受了这家书店的启发。
(图源:维基百科)
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书店”的多米尼加书店(Selexyz Dominicanen),坐落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它曾经是一座始建于1294年的多米尼加教堂,由梅尔克斯+吉罗德建筑事务所(Merkz+Girod Architects)改建。建筑师在堂内一侧采用黑钢搭建了一个延伸直至教堂拱顶的三层架构用来放置书籍,让教堂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图源:维基百科)
上海的茑屋书店,选址在了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这里曾是在沪侨民的社交休闲场所,由美国建筑师艾略特·哈沙德设计,店内完整保留了原有建筑中的壁炉、柯林斯柱等特色部分,呈现出一个极具古典建筑美学的空间。
(图源:茑屋书店官网)
(图源:茑屋书店官网)
当历史已无法反转,如何让昔日的建筑承载更大的意义,这些阅读空间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结语
记得有一本书这样描述书店:“只要有一颗星星亮着,整个夜空就值得仰望。”
由无数书籍所打造的阅读空间,始终是我们精神的温暖安顿之所。一座城市里,有这些空间在,就有希望。
书店也好,图书馆也好,它们不会消亡,只会不断重生。
参考资料: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百道新出版研究院)
《茑屋经营哲学》(作者:[日]增田宗昭,译者:袁小雅,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Our Library专题系列I: 图书馆设计5.0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阅读”?》(《IDEAT理想家》杂志)
作者:孙琬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凤凰空间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