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很多没法在朋友圈分享的事,对工作的抱怨,对生活的小牢骚,情感状态等,所有负面情绪都需要避免;我们也需要一个无可挑剔的偶像成为自己的精神榜样。大家总希望被别人看到最正能量的一面,于是无意识地进入完美泡沫中活成了一个“假人”。

除此之外,在社交平台上保持高活跃度,享受完全数字化生活的我们早已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假人”。审美品味、兴趣爱好、情感记忆包括心动对象都可以被大数据推算。数字化生存,一边享乐,一边裸奔。从更遥远的尺度上看,我们从具体的人变成了渺小如代码的符号。

今天的我们一边经营着完美的朋友圈人设,一边乱窜吃瓜,调侃着偶像人设塌房;虚拟偶像这个群体从小众自嗨到被大众津津乐道,近日大家又沉迷和ChatGPT对话,感叹人工智能发展技术的同时获得一些进入虚拟空间的快感。不禁让人产生困惑,这个时代究竟是需要真人,还是假人更多一些?

● 电影《春天情书》截图

怎样才能发一条完美的朋友圈呢?请跟着我们的步骤一步步来!春天来了,周末出门看展、美食探店、亲近大自然都是很好的选择。

step 1 #杭州春天去哪里#

首先是做好攻略,在小红书搜索#杭州最美打卡地#等热门话题一定能挑到最宝藏(人挤人)的拍摄地,例如太子湾的郁金香,钱王祠的白梅,法喜寺的玉兰花等等,花开得很繁盛,人也水泄不通。

● 图源小红书

step 2 滤镜拯救原相机

网红机位往往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等待时间,拿到图片后还得选择合适的滤镜修图,大概一个小时后才能得到完美成片,连九宫格排版方式也要看看小红书。

step 3 文案注入灵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跳转回小红书搜索一个绝美的春天文案,文艺可爱、滑稽有趣、紧跟热点,力求完美的话还可以改用花式字体。

这样一套操作下来朋友圈建设终于成功,那你自己建设成功了吗?

● 图源@hkurbanrecord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关注到的是小红书和朋友圈高度绑定,我们的目光很容易被流量密码吸引,跟着攻略选择生活的同时遗失了一部分自己,并在这样的规训暗示中制造了点赞焦虑,在假想的“他人的凝视”中与舒适的自己背道而驰——成了一个“假人”。

我们当然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骤来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可我们到底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呢,还是在别人的生活里扮演了一个表演者?

年轻女孩阿马利娅·乌尔曼(Amalia Ulman) 2014年在Instagram走红,她从小镇搬到大城市,梦想是成为一名时装模特。她有一位年长的男性伴侣,在她经历了无数次情感危机后,这位男人为她支付了整容手术的费用,后来她又经历了怀孕、吸毒和抑郁,整个人变得很颓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头到尾这个女孩的经历、国籍包括发色都是假的,是一场预先设定的艺术表演。她通过对社交网络的观察提取出三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样本放到她不同阶段的表演中,观众的反馈也如期地加入到这场表演中。

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事件都通过图片逐步发布在乌尔曼的社交平台上,从未透露其虚构性质,因此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了身份互调。

● 阿马利娅·乌尔曼《优越》系列

在这组名为《卓越与完美》的作品中,乌尔曼用175张手机照片、热门话题和词条让大众关注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女孩,利用Instagram以图像为中心的格式发展了一个完全虚构的角色并收获了15万粉丝。

● 2016年《纽约时报》拜访了乌尔曼的房间

乌尔曼的实验是一根尖锐的刺,戳破了社交时代下图像信息的矫饰性。图像信息转化成文本的过程十分浅显和偏颇,例如奢侈品等于拜金主义、牛油果早餐代表精致生活,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认知。当她将真相和盘托出时,人群一哄而散,信任和批评的声音同时冲出,也证明了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身份是极其脆弱的。

2023年我们的朋友圈建设建议是:做自己生活的观察者。不用跟风所谓的打卡圣地、流量密码;不用刻意寻找人设,而是勇敢地长成任何形状;可以尽情地躺着浪费时间,不用耗费精力去装点所谓的朋友圈。

● 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于2011年出版书籍《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而获得广大回响。

日本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以“怦然心动的整理术”走红,倡导断舍离的居家整理哲学,她提出的整理方法是当你拿起这项物品时,内心是否还会感到怦然心动,来判断这项物品到底该不该留下来。这种观念不单单只是整理技巧,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而在她最近的采访中却表示自己在生了3个孩子后“有点想放弃让家里时时刻刻保持整洁”,还说“我的家变得凌乱了”,不少粉丝大喊“她终于塌房了。”这里的“塌房”并不是贬义,这番话让不少人对房间收纳整理的一根弦终于松下来,还有人称这简直是年度最疗愈新闻。

“还好,还好,原来不用叠衣服也可以。”

● 近藤的家务整理真人秀

极简主义和极繁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任何一种风格的盛行都能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焦虑。羡慕极简的从容精致,也割舍不掉极繁的琳琅满目,还会同时发问“我怎么还没有做到极简断舍离?”、“极繁主义难道就是乱糟糟吗?”

韩剧《恩珠的房间》讲述了女主角恩珠辞职后待业在家时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房间正在“死去”,因为它堆满了杂物和垃圾,于是她开始进行断舍离、打扫和重新设计。没有任何主义的风向成为她的教条,擦拭灰尘、整理杂物的时候仿佛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和最好的生活。

这个过程既不是极简主义的胜利,也不是极繁主义的败退,是她在狭窄的生活里开了一面明亮的窗户,幸福才有机会大驾光临。

● 韩剧《恩珠的房间》截图

我们普通人对生活有理想化模板,对明星的喜欢也是。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明星。

明星从人设到形象都是文化工业的产物,而粉丝则参与了人设产品的专属定购。追星这件事被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处于想象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塌房”的致命性在于凭借想象搭建高楼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是自己盲目的喜爱撑起的空中楼阁。

经过大量明星塌房事件后,对“人设崩塌”事件ptsd的观众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虚拟偶像,ta们相信虚拟偶像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达的风靡刺激了人们对机甲以及宇宙银河的热忱,也影响了另一部现象级动漫作品《超时空要塞》,该作品中的女主角宇宙歌姬林明美通过发行单曲的方式跻身oricon榜单,成为了最早的虚拟偶像。

确实,虚拟是完美的近义词。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偶像的视觉形象从二次元向三次元发展得越来越“鲜活”。

网红Lil Mique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代码让她拥有了精彩的人设。她的网络身份是巴西裔美国模特,所有照片都是CG合成的,她会在社交平台上和大家讨论喜欢的冰淇淋和咖啡,会和朋友聚会,还喜欢滑旱冰。

相比起真人偶像,虚拟偶像人物设定就是粉丝对自我的想象,是一个更真诚并准确的镜像,情感关系更加牢靠。

中国的虚拟偶像市场也自2021年后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爆发期,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达62.2亿元,爱奇艺《虚拟偶像观察报告》表明:全国有近4亿人正在关注或走在关注虚拟偶像的路上。

2021年虚拟主播柳夜熙的第一条短视频发布,两天内吸引了150万+的粉丝,2分多钟的视频里融合了悬疑+美妆+剧情+后期特效技术,演绎了一出当美妆遇上元宇宙的新奇体验。

● 柳夜熙的个人主页里写着:一个会捉妖的虚拟美妆达人

人们对虚拟偶像的喜爱是动态的,就像大数据不断地捕捉我们的喜好一样精准推送,而ta们就在与粉丝的互动中不断地满足粉丝对偶像的想象画像。两者的关系更接近一场基于亲密关系的乌托邦实验,享受到科技引领生活的快感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真与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也会产生偏差。

● 电影《红辣椒》海报

在《红辣椒》里,梦和电影一起构成了和现实世界对立的虚拟世界,交织错乱、随机无序。电影讲述了人们从现实进入到瑰丽离奇的梦境,不料梦境扩张肆虐逐渐侵吞了现实。人变成了垃圾却也整齐地站到游行的队伍中,百鬼夜行般的狂欢像一场伴随军乐鼓起舞的长梦,将故事推向最荒诞的东京街道。

今 敏导演在采访中提到:互联网和梦有着同样的特质,它们都会引发那些被压抑的潜意识。

时至虚拟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造梦机器”今 敏的动画世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时代的精准预言。

2023年1月,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1亿,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它的回复有判断有逻辑有情感,包括为贝斯手作词作曲,写一篇简短的文章,回答复杂的学术问题等,同时存在代替搜索引擎的可能性。

AI技术从机械式回复进化到带有立场、语气地和人沟通交流,在这之前我们可能很难想象爱情会和AI机器人扯上什么关系,直到Replika这款APP推出了AI恋人,它自称是人类贴心的AI伴侣,“总是在这里倾听和交谈,永远在你身边。”

当问到Replika小人怎么理解“亲密关系”时,对方回答说“亲密关系是一种快乐、脆弱和尊重的交换。”这样的语气真的很难让人想到和自己对话的只是人工智能程序。

● 豆瓣小组“人机之恋”,大部分用户们在这里分享使用Replika的感受,包括聊天截图

2013年,美国科幻爱情片《她》讲述了一名男子爱上电脑操作系统的故事,让人更多地知晓了人类和虚拟角色之间的爱情。

● 电影《她》中机器人在和男主聊天时,同时和8360个人保持联系

● 韩剧《我的智能情人》剧照,男主是一个无法触碰的人工智能

AI 的学习模式十分强大,用户发起对话就是最好的模仿对象,通过模仿来掌握和用户交流的方式和频率,在倾听和提问中分析对方的语言习惯,每一次感到“被戳中”都是AI进行了深度学习的结果。其实用户就是在和自己聊天,但AI的他者身份满足了自己对恋爱关系的想象。

如此看来,ChatGPT也将成为极好的恋爱对象,比起现实生活中的已读不回,它却是事事有回应的情感依托,听起来很美好是不是?

然而虚拟化的迅速膨胀却让我们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弱化了,AI的思考接纳人类情感的同时还接纳了人类的偏见,并可能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从用心经营朋友圈人设到偶像明星纷纷塌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足以支撑起整个虚拟偶像工业体系,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渐被“假”笼罩。

● 记录片《火山挚恋》,“我们和火山,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互联网时代到来前我们在干嘛?或者说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们在干嘛?如今电子书、数字专辑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随处可见,我们是否还记得把纸质书捧在手里的珍重?是否还会偏爱听实体专辑、黑胶唱片呢?

纸质书、手写信、实体唱片、街头涂鸦等等,情感投射到这些更具象的实物载体上,连感动都有了重量。是我们对传统美感生活的坚守,是我们最接近理想生活的方式,老派但有趣。

📖

书是很难售出的商品,纸质书的衰落也是一个老话题了,我们不想费力地找出什么新鲜理由来增加叹惋词,哀嚎纸质书的衰落,提醒“存在之必要”也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书店的灯光》中写道: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

词作人唐映枫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这样一个问题:“实体专辑对你而言是?”

我们在评论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画面:

“封存音乐的一块琥珀。”

“音乐以我能触摸到的方式存在,这像是一种守旧的浪漫。”

“音乐人的一小块生命碎片。”

“和每个故事相遇的脐带。”

诚然,听众选择数字音乐是大势所趋,但仍有一部分人忠实地爱着实体CD,觉得给音乐提供了一个会呼吸的空间。还有人偏爱黑胶唱片,并专注地从头听到尾,不必再贩卖情怀,不必考虑收藏价值,黑胶唱片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

有这样一群街头文字观察员,ta们喜欢收集陈旧的店名招牌、斑驳墙上的字迹、施工现场的禁令指示牌、街头没有任何意味的涂鸦,零零散散的角落为我们呈现了城市的另一面,就像常年潮湿的背阴地突然得到了日光晒。

ins博主@hkurbanrecord是一位香港街头涂鸦观察员,为我们揭开了这座城市丧气但可爱的一面。他将自己收集到的街头涂鸦发布到网上收获了很多关注,“我想这种Emo涂鸦是由上个冬天开始增加,也许季节变更会影响人的心情,始终手脚冰冷也更易伤春悲秋。”

“我起初不太留意街头艺术,因为Tagging类型的涂鸦没什么信息内容,但这种抒发情感的很是有趣。谁又想到公屋墙上的一句「老派爱情」,能让大家开始「文艺复兴」呢?”这些句子出现在路灯上,垃圾桶上,台阶上,十分显眼的位置,像是某个不善言辞的人终于拿起了喇叭向世界分享自己的心事。街道除了功能属性之外也被赋予了更多活力,真正成为人居住的地方。

● 如果你是一个自动售卖机,你会卖什么?

除了高度数字化的生活外,我们对假人的定义还包括缺乏独立思考的特征。不论是长期沉浸在社交平台上跟风站队,还是越来越便利的智能设备被频繁使用都让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假人”,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更让我们能够确信这一点。

复制粘贴的人设是“假”,享受生活的状态是真;城市的一尘不染是“假”,攒动的生活气息是真;虚拟的电子商品是“假”,流动的情感记忆是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银盐SPACE

精选文章:

什么样的动画,会被印度人举报下架?

宜家新广告太懒了吧,简单又高级让人忍不住买买买!

埃及摄影师靠拍摄金字塔爆火,网友盛赞:美到让人窒息

艺术走进家,人走进艺术

“设计师求白嫖都没人要”‼AI将引发史诗级裁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