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de Vivre”一词来自于法语,原指一种将艺术品与历史性公寓、高级私邸等生活空间完美融合的新策展方式。伴随着高奢品牌、设计师、建筑师等与艺术圈的频频跨界,艺术卸下高冷的面具,以更亲切、动人的面貌走进我们的生活空间,让“Art de Vivre”变成一种凝练了艺术之美的崭新生活方式。

德国克罗伊茨贝克公寓  

设计:TAKK  © Nate Cook

尽管艺术圈里的“Art de Vivre”式策展还算得上新鲜事物,但法国人对“Art de Vivre”并不陌生。从人文光辉迸发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法国人便孕育出让生活变得艺术起来的美学意识,上至名媛贵妇的沙龙客厅,下到街头巷尾的世俗建筑,曾经主要为教会服务的艺术终于从宗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融入到真实的世俗生活中。这不仅启迪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更让巴黎作为艺术之都璀璨至今。

豪斯曼公寓中的“Private choice”私藏展  © Private choice

漫步在巴黎的街道,浓缩在一砖一瓦里的800多年艺术之美,很难不触动着正深陷于21世纪精神失落的现代人。或许是出于对这种艺术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的追溯,2012年,被誉为“世界艺博会先驱”的法国“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首次将一场展览“Private choice”搬进生活私宅中。

于是,每一年在临近香街和大皇宫的经典巴黎豪斯曼公寓中,人们都会欣赏到时下最具潜力的艺术藏品,以及它们陈设在家中的数十种美的模样。再加上家居香氛、烹饪和音乐等多种极具生活感元素的融入,由五感出发,非常直接地触动着人们对艺术的感知力。

布鲁克林公寓的15 Orient画廊 ©15 Orient

很快,“让生活艺术起来”的浪潮自巴黎涌向北美。无论是布鲁克林东威廉斯堡的维多利亚式公寓中的15 Orient画廊,还是纽约曼哈顿西村的11号公寓画廊,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脱离过去刻板的白立方展览空间,直接让艺术“住”进家里,为藏家和大众,提供美好居室的灵感。

在当代艺术饱受争议的今天,大众与艺术的交集仍仅局限于欣赏与观赏层面,艺术收藏尚还是少数富裕阶层才能玩得转的娱乐。但“Art de Vivre”所展现出的“生活艺术”,确实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绝对壁垒,塑造起人们对生活更高一级的审美力。

11号公寓画廊Alyssa Davis  © alyssadavisgallery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对于世界趋势的感知力变得越来越强,也不再甘于单纯地形式模仿,而是在不断摸索和尝试中,寻找着更适合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与国外直接将画廊搬进小众、极具私密性的居家空间略有不同,国内的大多数艺术机构或品牌商,更乐于直接打造一个公共的生活艺术空间。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  

设计:名和晃平  © Ariario Gallery

就在去年年底,作为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有着重要作用的亚洲艺术机构阿拉里奥画廊,终于在上海徐汇区的芒果广场落地,并同步推出旗下Long-Live风格生活方式集合店”ART LOVERS PARTNERS”(ALP)。在这里,艺术家、设计师和实验性品牌的作品都被陈列其中,让购买艺术作品变得像买一件家居饰品一样顺其自然。

除了艺术机构的生活集合店外,许多设计师联合艺术家打造场景式展馆,将收藏级的家具和艺术品融于生活实景中,让经典设计与现代艺术在空间中碰撞出新的生活灵感。

北京Yuan Museum展厅  © Yuan Museum

诸如开在北京草场地艺术村的Yuan Museum,就像是围绕着生活美学而打造的一个藏家的私人藏品空间。

在整座博物馆中,收藏有家具、艺术地毯、漆器、陶艺、绘画、艺术装置等诸多门类,完整地展现出一个世纪以来东西方的生活方式美学源流与脉络。当观者走进空间中,生活化的展陈,很难不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件作品摆在家里也不错”的想象,让普通人也能轻易走进艺术,理解生活之美。

如今,艺术家、艺术机构与生活方式类品牌的跨界合作屡见不鲜,这不仅让一些不太了解艺术行业的消费群体看到自己,终于走出自囿的圈子;也为品牌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属性,吸引来一批越来越寻求精神居所并愿意为文化买单的高净值消费群体。诚如,Yuan Museum的创始人兼策展人宋涛所说,这种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之美,将构建出当代中国人未来的精神居所。

安徽合肥 Zanotta家具美术馆  

设计:Has  © 苏圣亮

当代经济学者斯蒂芬·迈尔斯认为,“随着时代变化,艺术消费正在经历大众化、世俗化、符号化和商标化的演化”。在我国全面市场化短短40多年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城市居民消费取向已由物质需求迈入精神领域,艺术消费水平正在飞速提升。

仅以上海为例,据上海市统计局、城市经济调查大队发布的数据来看,自2000~2017年,人均艺术消费水平从1287元提升到5124元,增加3.98倍,年增长速度为9.02%,成为我国东部发达城市艺术消费的领头羊。

上海融舍  © 曾建龙

2019年,上海融舍艺术空间就曾“Live in Art,live your style”为主题,在艺术家雷红与跨界设计师、艺术家曾建龙的带领下,联合多位知名艺术家,展现出国人的生活艺术居所多种可能。在一个个“生活艺术”展览和空间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打造自己的艺术居所,同时也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审美取向。

像仍是高端市场主力的70后,大多偏好内容具有深度、风格相对经典的当代艺术,在他们的审美取向影响下,大多数“高端的艺术化生活空间”以经典为脉络,构建出具有当代性的生活记忆体验空间。

四川成都艺术私宅 

设计:舍下草堂  © 红旗摄影 & 阿醒

而90后作为高端市场上的新锐力量,则对装置、大色块、抽象的艺术作品更敏感。在居住上非常强调“去风格化”的审美,也让他们空间里的非制式设计有更多的呈现。同时,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催生下,潮玩和限量级艺术品也在不断地挑战着传统设计和居住方式。

上海收藏者之家 

设计:非作建筑  © CreatAR Images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说过,“艺术可以弥补我们心理上的缺陷,艺术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能够协助引导、规诫以及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在精神失落的当代,一种逐渐走向大众的“生活艺术”在带给人们无限美好居住灵感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生活细微处的感知力,重新找回生活的精神性与美好。

广东顺德S居所 

设计:衡建筑  © 阿水

 ©编辑部的话

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与艺术“同居”,但当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主动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场所,展现出生活变得更美好、动人的诸多模样之后,相信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在纯粹美的视觉享受中,练就一番“设计”的生活自主能力,而这正是艺术所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精神之力。

特约撰文 | 张羽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武陵人

图片 | 网络、谷德设计网、摄图网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回响之外

精选文章:

“设计师求白嫖都没人要”‼AI将引发史诗级裁员潮

“苹果发布全新Emoji”——是否也可以做成这些有趣的衍生设计?

这个奢侈品圈的“清流”,是怎么把5万的丑包卖给文青的?

Riri的袄、Diana的直升机和MJ的白衬衫,那几场时髦到飞起的超级碗

绘圈大佬翻车?头部画手疑用AI出商稿,凌晨3点发布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