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摄影大师的作品,好像和我们想象得不太一样。
没有精致的画面,没有巧妙的构图,那为什么大师可以被称为大师呢?
今天,馆长就来带大家探索一下摄影大师的奥秘。
NO.01
拍出三维感
肖尔的照片经常会被认为是“随便拍的”,他的作品《美国表面》(American Surfaces)展出时,当时的观众大都对其作品无感。
因为照片中经常会出现大量元素和平凡的构图,既不精巧,有时还缺少视觉中心点。
是啊,他的照片和我们平时随手拍一张杂乱的照片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在于随意,但不完全随意。
肖尔更愿意用结构来解释自己的照片,“一张没有结构的照片恰似一句没有语法的句子——效果自然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了。”
他拍摄时会将画面中的事物精心排列,营造秩序感,从而让照片具有结构。
比较传统的单点透视方法大多是斜线向地平线方向逐渐消失,或者斜线从照片的一角进入,又或者有个突出的小前景从照片一边插进来,充当视觉引导线。
但如果拍摄场景没有延伸的街道、电线杆和人行道,仅仅是一片平面的土地,还能描绘空间感吗?
肖尔可以。
他的的照片正有这种魔力,让你有一种现场感,细节丰富,观看的人的视线能在更广的区域内游走,十分耐看。
他还提出了「心理图像」的概念,认为观看外部世界的时候,脑海中形成心理图像,看照片的时候同样有心理图像。
如果一张照片能让大脑形成确定的三维图像,那意味着双眼聚焦,好像朝更远处去看。
而三维的观看感受正是肖尔追求的目标。
NO.02废片也能成为经典
看到川内轮子的作品,大家可能会疑惑,我的没对上焦、构图倾斜竟然和大师如出一辙?
川内伦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模糊过曝倾斜,这也几乎成了她的个人特色。
实际上这并不是摄影师技术欠佳,而是有意为之。
在《花火》中,川内伦子使用胶片长曝光,产生了明亮炫目的观感,记录下的烟花显然不同于商业摄影里清晰完美的烟火形态。
烟花绽放开来在底片上留下的光痕,观看烟花的人因行动而被记录下的重影,车水马龙留下的一道道光轨,非常直接的让我们感受到一段时间的流逝。
花火
Utatane意为假寐,生活中的细小瞬间暧昧地留存在记忆中,展示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
画册对页照片之间的联系巧妙又有一种呼吸感。
Utatane
Illuminance
Cui Cui
倾斜、过曝、失焦反而能为作品增添吸引力,是因为它本质上是服务于川内伦子的表达的。
Ametsuchi
murmuration
NO.03万物皆可“框”
在摄影中,经常会使用框架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李·弗里德兰德别出心裁地用车窗、倒车镜当框架将景物“规整”起来。
在America by Car系列中,李·弗里德兰德驾驶着租来的普通汽车在全美大部分地区旅行拍照。
把侧视镜、后视镜、挡风玻璃和侧窗当成取景框,将汽车与车外的景观结合构成画面。
以上这组照片曾在《新纪实》中展出。
作为新一代纪实摄影师的一员,李·弗里德兰德重新定义了纪实摄影的方法和美学。
他不先入为主地预设任何社会或政治目的,只是把摄影当成观察世界的一种手段。
汽车和景观在画面中的占比较为平衡。
他还首先提出了 「社会景观」的概念,主要是指景观中具有文化内涵的社会性产物,比如建筑、路标等。
在这个作品中,他变成漫游者,生动记录了美国的社会景观。
NO.04自拍的高级方式
薇薇安·迈尔生前是一名保姆,在她去世后,她的10万张的底片和大约3000张已冲洗的照片才被发现,被称为最神秘的摄影师。
薇薇安可以说是一个“自拍狂人”了,作品中有大量的自拍照。
说到自拍,我们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手机自拍,但是这位摄影师是如何让自拍成为经典的呢?
薇薇安·迈尔的自拍以反射和影子为主,并不像我们使用前置摄像头再加个45°俯视巴掌脸视角的自拍。
在她的照片中,经常使用反射与透射结合或者多重反射,画面变得复杂微妙又有点捉摸不透。
More
这组自拍照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是持续了几十年的对“自我”的观察与认知。
NO.05把日常拍得不日常
日常风景是安村崇一贯的拍摄对象。
在他的摄影集《日常性》中,橘子、订书机、调味品、水壶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事物。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呢?
安村崇在采访中说:他并不是想把日常生活变成作品,而是想启发对于日常的思考。
他的作品通过用不寻常的视角观看日常之物,照片营造了一种陌生感。
这种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觉让人反思:我们真的了解近在咫尺的日常生活吗?
此外,这些角落里的照片实际上是用大画幅相机拍出来的。
大画幅相机不方便移动,所以这些照片显得更加冷静,带有审视的意味。
NO.06咔咔咔!快照摄影
罗伯特·弗兰克被称为美国快照摄影的教父,甚至改变了世界摄影史的走向。
他的代表作《美国人》也在摄影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人》从2.7万张底片里挑选出83张照片编排而成。也就是说,平均每325张照片里只选出一张。
但是这些照片的拍摄对象并没有什么美感,视角、构图也很随意,还有很多模糊,那么这部作品为什么会地位如此高呢?
或者说,以它为代表的快照摄影凭什么也能成为经典呢?
所谓快照,就是快速抓捕瞬间,可能没有精致的画面,但具有瞬时性。
《美国人》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
从美国表面的繁荣到繁荣下的贫穷与绝望,记录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种种问题。
这些照片虽然不符合传统美,但每一张都有丰富的内涵。
弗兰克还挑战了当时的决定性瞬间理念等传统摄影观念,实践了快照美学,是极为开创性的举动。
加里·维诺格兰德是一名街头摄影师,他喜欢用用广角镜头,从眼平角度拍摄。
画面中的人总是处在中心位置,水平线却往往是歪的,构图显得随意而无规律。
在他的照片里,商人,女运动员,著名演员,嬉皮士,政客,士兵和路人都受到了关注。
可以说定义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美国:那个矛盾、动荡和激情的年代。
虽然是快速拍摄,但加里拍摄的那刻一定会看取景器。
而且就在按快门前,他会微调角度位置再聚焦,精准,快速,尽在掌控。
NO.07大师怎么拍爱宠?
宠物摄影的风格可能大多是这样的:
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当然还是要用作品说话。
蒂芬·肖尔的《Pet Pictures》记录了他饲养在家的宠物,照片充满了对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的爱。
肖尔《pet pictures》
荒木经惟同样也是一位“爱宠拍摄达人”。
他的摄影集《爱猫奇洛》全书收录132幅小猫奇洛的照片,配上荒木手书的随笔,记录他与阳子、奇洛共同生活的日常点滴。
荒木经惟甚至准备了拍摄奇洛的专用相机。
这些琐碎、平实的文字与相片呈现了这位摄影大师对爱猫、亡妻以及往昔生活的爱与追思。
风格不同于我们平常看到的“猫片”:可爱、萌,还展现了奇洛兽性的一面。
颇具荒木经纬的个人特色,也同样表现出了他和猫之间的深厚情感。
他把奇洛当成自己家的一员看待,猫完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现在是妈妈的烹饪课时间,好好观摩学习。奇洛,啥时候给爸爸做顿饭喵?”
荒木经惟《爱猫奇洛》
内容转载自“奇遇博物馆”
精选文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