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美,从来都是大自然赋予的最纯粹的礼物。
兼具虚实两种极端特性,光这种美好而矛盾的存在,已然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天然养料。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体验光影艺术的美。
01
棉线也能变彩虹?
艺术家Gabriel Dawe用无数彩色的棉线,创造出飘逸空灵的人工彩虹杰作,将转瞬即逝的美景留驻在空间中。
利用疏与密的编排,创造出色彩的浓淡与虚实。最美妙的是,随着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亦是不同的风景。
02
玻璃碴子也能做艺术品?
乍一看英国艺术家Chris Wood的作品,一定会误以为她使用的玻璃材料本就五颜六色。其实,这种标志性的媒介称为分色玻璃 (Dichroic glass),也叫做双色玻璃。这个名字也许有些误导人 —— 这种材料的本体,居然是无色透明的。
Seeds, 2013
分色玻璃可以选择性地反射某种特定波长的光,也可以使其他波长的光穿过自身。通过反射与过滤,片片有迹可循的排列,形成纵横交错的视觉现象。
“光是我作品中魔力的关键。”Chris Wood这样说。
玻璃是她的魔杖,而光是她的魔法。她曾在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学习家居设计,后来又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玻璃,也就是在那时,她用对光极高的敏感度,构架起了光与玻璃的世界。
站在不同角度、或于不同时间观赏Chris Wood的作品,反射出来的光都是不同的。Chris Wood追求一种光线与分色玻璃之间的完美角度,以得到最完美的视觉效果。
Seeds, 2013
光影延伸、投射,跟随它们跃动的脚步,墙背后仿佛藏着一座童话森林。
放置在室内以供参观时,它们饱赚眼球,美不胜收。
Reggata
放置在室外时,又是另一番更奇妙的效果:阳光与云朵的运动轨迹无法预测,所见的景象不可预知,想象的空间被尽数放大。这种充满无限可能的装置为她的五彩之光增添了一层虚拟色彩。
A Set up, 2015
分色玻璃不仅可以反射天然光线,还可以对人造光线产生反应。白天与夜晚,各有千秋。
Chroma
也许室内外相结合观赏,是最佳的打开方式。
Luce Colorata, 2004
Light Wall, Taipei
光的游走为带来如棱镜般的光芒,片与片的分色玻璃之间,产生不同的反射形态,对抗与冲突在其中绽放,透明度极高的迷幻彩色散发出玻璃糖纸般的甜蜜,并不会令观赏者感到目不暇接,反而自带美颜特效。
试问,谁会不沉醉在这道炫彩彩虹中呢?
03
别人种树,我种灯
同样来自英国、同样醉心于光的艺术,艺术家Bruce Munro,与上一位Chris Wood呈现出的风格大相庭径。有别于利用日光的照射对作品进行雕饰创作,Bruce Munro更喜欢在夜色中“种植灯光”。
从小学习绘画使他将艺术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学习美术出身的他却并未一直坚持艺术家的道路,反而做过许多工作,但都无疾而终。重新投入艺术行业后,Bruce Munro不再纠结于“艺术是否可以成为事业”,专心创作。
Field of Light
从事光的装置艺术后,Bruce Munro的艺术生涯也一片光明。热衷于探求人类处于世界中的感知与体验,运用双关性的视觉效果,他的光影艺术作品并非只有皮毛上的梦幻与华丽。
Light Shower, Salisbury Cathedral
Sun
他在自然世界中建立起一个个大型沉浸式的灯光装置,以激发人们对自然、时间与空间的认知。
Reepicheep's Wave …—… SOS Fireflies
Lyall Watson著有的《The Gifts of Unknown Things(未知世界的礼物)》给了艺术家很大的启发。
书中的女主人公Tia用有一种神奇的天赋,可以看到色彩的声音 —— 也许就是所谓的色彩通感。69座水塔中会发出不同国家的音乐,而塔身的夜色则会随着音乐的起伏改变。
Water-Towers
Bruce Munro的装置作品中不乏一些十分有意思的装置,比如白天是浅粉色、晚上被灯光赋予“真身”的、伴随着叫声的塑料火烈鸟(具有强烈的沙雕气息)……
Don's Flamingos and Rhamandu's Table
这样梦幻而多彩的装置,配合视频食用,风味更佳~
04
科技改变生活,那你真的变好了吗?
在纽约大学拿下电影动画与新媒体交互专业硕士学位的美国艺术家James Clar,极为擅长用光与科技合成新的叙事方式。
在对二者的探索过程中,James Clar聚焦于被科技潜移默化了的日常生活中,在平白无常的语境下尝试感知现实、时间、空间、信息的对抗。
Two Times One Sun, 2013
James Clar意在为身处现实生活中、沉溺于电子设备、产品无法自拔的人们,构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从而将人们唤回现实生活中。他作品中的警示意味也许有些含蓄,却力量十足。
Gravitational Collapse, 2018
顺从于科技创新带来源源不断便利与甜头的我们,是否自问过,我们的生活,是否是失调的?
光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太过常见,以至于常常被人忽略。
试想一下,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好好地沐浴在阳光之下,认认真真地与自然光做一次互动?
具有矛盾点的事物也是他钟爱的题材,例如“情侣吵架”:艺术家用红色的灯光拼写出字母LEAVE(离开),从背后看时,是白色灯光DON'T(不要)。
Lover's Quarrel, 2011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要点,使我们表达思想、启发思考。在语言的学习上,难免陷入思维定式 —— 就如同我们常说的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经济全球化固然带来利益与共赢,那么在此之上发展与普及的全球化英语呢?
“虽然全球交流语言是必要的,但我们需要探索我们从使用英语中得到了什么,从中失去了什么。”
Global English, 2011
现代技术更迭的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在此基础上,James Clar更想让我们切身实地地去感受:科技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科技又是怎么改变,我们对生活的体会与认知的呢?
BOOM, 2011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声喊醒我们的BOOM!
Janne Parviainen - Days of Our Lives
最后,馆长想用芬兰艺术家Janne Parviainen的光线涂鸦作品“我们生活的日子”作为尾声。
有光之处必有影相随,那么,影就一定代表着负面与阴暗了吗?可以说,没有影的加持,我们也无法与这么多精彩的艺术相遇。
内容转载自“奇遇博物馆”
精选文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