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设计师,隐约被一条30岁左右的年龄线划分成了两类人:
年轻的一群还很理想主义,喜欢谈论创意和灵感、吐槽甲方审美;年长的一群却又特别务实,更多聊的是恰饭养生、职业规划之类的话题。
尽管关注点截然不同,但言语间都透露着对甲方和老板们憋不住的怨气——“总想怼回去,但又不敢说”,这恐怕就是设计师们最真实的日常写照了。
设计师们赖以生存的创造力讲究的是信马由缰,不拘一格,偏偏各路老板们才是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人,高强度的工作加上旺盛的自由意志长期被压制,导致几乎没有设计师能逃脱那个传说中的“30岁魔咒”——
精力和体力的局限、工资跑不过负债的现实、退居二线还是去留转行的疑虑…30+的你每天都被现实挥着小鞭在身后追赶,这些探讨开始时刻对你发起灵魂拷问,到底该怎么抉择?P网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大作君建议你还是先想明白另外一个更为迫切且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设计师到了30岁,还要不要坚守自己的设计信仰?
你可能已经有所体会,设计行业是“媚青”的,20出头的意气风发和全力以赴,换来的大多却是30+以后的心灰意冷和黯然离场。不甘心呀!还有没有破局之法?
答案很可能就藏在这个问题里!
设计信仰,它可以是一种被认可的美学、一种表达和艺术创作的欲望、或仅仅是对美的一腔热爱……
要不要坚守它?有人说这算什么问题,30岁的穷鬼和韭菜还有什么好坚守的?你是不是也这么想?
摆脱工具人命运,要靠设计信仰
在现有的商业规则里,设计是依附性很高的一项工作,它本身缺乏评判标准,其价值往往需要依附于运营、推广等其他环节才能体现,处于产业链末端,没什么话语权。
现在还有不少公司为了节约成本,要求设计师不断开发新的边缘技能(如拍摄、剪辑等),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虽说技多不压身,但这个过程很容易让人迷失,你学了很多技能,却仍做不好设计,你每天都很忙,却最终沦为团队中丧失个人价值的“工具人”。要知道,老板们虽然喜欢用多面手,但高薪和晋升往往都留给了有一技之长的人。
有设计信仰就不一样了,当你清晰自己的目标且为此不懈努力,你会慢慢习得自己的“专长”,也会渐渐被看见,被记住。有的事只有你能做,这才是巅峰状态的你掌握自己命运的底气。
设计信仰 or 赚钱?并不冲突!
都说设计师是带着镣铐的舞者,在平衡艺术与商业的道路上受困终身。自我表达的设计和商业需求的设计真的是矛盾关系吗?不如换个角度想:你真的坚持自我表达了吗?
行业里也不乏牛人和大师,他们身上的鲜明的个性标签可说就是利益本利。可见这二者本质上并不冲突。
设计信仰属于底层思维,它可能不会产生短期、快速的收益,却能在你专业的成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赋予你独特的个人风格、IP属性,甚至有朝一日让商业反过来依赖你的才能,相信没有设计师会拒绝拥有这样一副活招牌吧?
而这样作品其实在精不在多,你完全可以花80%的精力用你熟练的普通操作赚钱,再把剩下的20%,打磨你表达自我的作品,投资给你的未来。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没有设计信仰,何谈坚持创作?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只是一份工作,但创作却是一个更长远的命题。
但创作者之苦众所周知,时常要在灵感枯竭与精力不济中挣扎。如果没有一个坚固的支点,似乎放弃也是理所当然的,但一个设计师放弃了创作,他还剩什么呢?
哲学家威尔•杜兰特80岁时开始策划一本名为《落叶》的散文集,记录晚年的零散思绪,开篇第一句他写到:“我一个95岁的老人,到了这个年纪,本应对沉默了如指掌,却还是怀揣一颗忐忑之心,准备不计后果地告诉这个世界、或亿万分之一的世界,我对万事万物的思考。”
这就是一个创作者的觉悟:终其一生,怀抱信念和探究之心,专注且诚恳地,坚守一些不容改变的骄傲。
设计信仰之于设计师,就是那个能让其继续砥砺前行的支点。
和所有的创造行为一样,设计本应是执炬在前的壮举,是构造商业与审美多样性的一项绝妙技艺,若最终被内卷成为一个平平无奇甚至难以为继的生计,这不仅是设计行业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遗憾。
所以,宁愿有时候作一点,难搞一点,把对任何甲方(包括老板)的付出都控制在一个限度内,圆滑又不世故地,守住那一点对创造的饥饿感,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新鲜恣意的声音和思考。
再坚硬的冰放在火上,也总有融化的一天,所以心中这一小簇火苗,还是别熄了吧!你说呢?
精选文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