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在设计,还是仅仅在输入指令?

文本框已成为对话式设计的舞台。快速、舒适。但有时,也流于肤浅。

提示词成为新的布局

近年来,"提示词"一词占据了创意过程的核心位置。提示词工程成为一种身份象征,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诱惑力的认知陷阱。

"设计师 vs. 提示词"这场冲突,并非关于取代。这是一场关于认知主导权的无声斗争。曾经擅长定义问题的设计师,如今在为产出数量的倍增而欢呼,而非创意的"质量"。

突然间,提示词变成了新的布局。思考与绘制之间的界限已然消融。一行文字就能生成整个界面。工具承诺要 democratize 设计,而设计行为本身却几乎变得不可见。

如果机器现在能绘图、写作、制作动画和编曲,那设计师到底还剩下什么可做?

好的设计使产品易于理解(Rams)。在AI领域,挑战在于使智能体变得可解释。

设计作为语言与表达的传承

从Rams和他的"好设计的十大原则"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的兴起,设计师的角色一直是将复杂性转化为人类能够理解的意义。人机工程学演变为界面;界面演变为交互;交互演变为对话。

Donald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中,以及Nielsen & Molich通过启发式评估所建立的基石,至今依然重要。AI改变了游戏规则。系统不再是一个可预测的制品,而是开始作为一个生成回应而非理解意图的智能体来行动。

设计,曾一度以流程和屏幕为中心,现在必须处理上下文、意图和推理。焦点从"用户做什么"转向了"系统如何响应"。

危险正源于此:当AI做决定,而设计师只在结果中进行选择时,设计技艺就会萎缩。设计思维变得被动,AI则提供了诱人的捷径。真正的问题依然是:如果提示词取代了想象力,'人类原创性'还有存在的空间吗?

无意识的委托,就是新时代的复制粘贴。

当提示词成为拐杖

生成式设计的承诺听起来很解放:AI作为创意伙伴,几乎是认知上的副驾驶。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相反的情况:操作依赖。

AI本应扩展我们想象的能力,而非取代思考的努力。曾经构建假设和原型的设计师,如今将洞察、屏幕结构和语气风格都外包了出去。这好比现代版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日常例子比比皆是:

千篇一律的紫粉色渐变缩略图和横幅。

如出一辙的生成姿势。

Figma社区组件不经上下文思考就被复用。

这能行吗?能。这表达了任何新意吗?恐怕只有服务器知道。

盲目的委托制造了审美平庸的循环:

我们越多地使用AI来生成想法,这些想法就越发相似。

模型越多地基于泛泛的产出来训练,我们集体的想象力就变得越浅薄。

这加速了从"创造者"到"策展人"的转变,却缺乏批判性基础。

伪装成效率的惰性

人人都爱"创意效率"。当有人说"AI加快了进程"时,一个诚实的问题是:加快了什么? 是学习的过程还是走捷径?如果答案是交付物的速度,那么恭喜——你只是在训练出平均水平的东西。

一项近期的文献综述指出,在设计思维过程中过早地进行委托,会降低认知参与度并削弱假设的形成能力。与此同时,尼尔森诺曼集团建议为AI时代更新技能。

设计过程不再是一个探索的空间,而变成了一条自动化流水线。AI提供的是数量,而非深度。提示词变成了一种思维模型,它越完美,你思考得就越少。

批判性与伦理反思

对生成模型的依赖带来一个微妙后果:审美和认知多样性的贫乏。当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工具和提示词时,产出结果会趋同于单一风格。危险并非被AI取代——而是变得与AI难以区分。

研究员Lev Manovich称此为"审美扁平化":一种由算法重复驱动的文化压缩。

在此背景下,设计师的优势在于编辑和批判性智慧。知道何时该自动化,何时该保持控制。

在委托之前考虑四个原则:风险、可逆性、上下文和可解释性。

何时不应委托给AI

用编辑判断取代为速度而速度。用以下四个透镜审视每个决定,然后自问:"如果我把这个外包出去,我会停止学习什么?"

可以委托当:

犯错无伤大雅;

易于撤销;意图明确;

你能用一句话解释结果。

可以共同创造当:

存在未言明的细微差别;

撤销需要一些返工;

你需要两三句话来证明其合理性。

不要委托当:

错误会带来实际后果;

逆转成本高昂;

意义依赖于模型所不具备的知识。

用AI来探索,而非做决定。

用AI来探索,而非做决定

将AI视为GPS:它规划路线;你来选择那条有意义的。设计师的角色是编辑并赋予意义。

实际例子:

在Figma Maker中,探索各种变体,然后剔除噪音。

在ChatGPT中,浓缩笔记、润色文本,同时保持结构、逻辑和语气属于你自己。

在Midjourney中,尝试视觉、节奏和动感;但艺术指导权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流程是一致的:定义问题,设定边界和标准,让AI生成对比和数量,然后进行精炼、论证,并使结果与你想要支撑的叙事保持一致。

如果最佳答案在AI之外,请接受其中的摩擦并去追寻它。如果探索开始自我重复,停下来问那个唯一重要的问题:"我到底想解决什么?" 这样,AI才能始终是探索的加速器,而非拐杖。

丧失设计能力的风险

设计是一种能力。不用则会萎缩。依赖AI来填补创意空白,会削弱我们在约束条件下思考的能力——而这正是设计的精髓。

AI不理解上下文、意义、情感或文化细微差别。它只是在估算模式。其结果便是可预测的产品、不连贯的决策、看起来正确却未能解决问题的界面。那是表层设计:光鲜、漂亮、无目的。

为避免于此,请重建核心技能:研究、原型制作、批判性评审。

没有摩擦和约束,设计推理就会失去力量,界面则会变成没有方向的捷径。

AI应用于优化,而非取代

要让AI成为优化工具,而非推理的替代品,我们需要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模式。

在委托之前,问一个AI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个过程的哪一部分需要我的人类判断?" 如果你不知道,那说明问题还没准备好用提示词解决。

使用AI来扩展和比较方案;保留决策权。算法负责提议;你负责定夺。以标准为先意味着"为何"先于"如何",这种合作需要耐心和批判性的眼光。否则,缺乏辨别的速度只会缩短思考过程。

记录推理过程:前提、备选方案、标准、权衡。这份记录比任何仅仅是"漂亮"的产出都更具持久价值。

如果一切都开始感觉过于轻松,要有所警惕。好的想法源于摩擦和不适。完全的轻松通常意味着用深度换取了速度。

我们的工具越聪明,我们提出的问题就越缺乏挑战性。

AI并未杀死设计。它揭示了有多少人早已停止了思考。真正的危险不是被机器取代——而是表现得像机器一样。

未来不属于那些能写出更好提示词的人。它属于那些仍然能提出更好问题的人。

精选文章:

十件足以从卧室穿到街头的睡衣衬衫

2026年值得关注的8大家具趋势

2026年平面设计趋势:塑造视觉文化的8种风格

用户体验不仅仅是屏幕:设计情感的艺术

为什么平面设计师应该考虑将3D技术纳入技能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