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有人记者质疑贝聿铭的设计费为何如此之高。对此,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以一句经典的双关回应:“I.M. Pay, I.M. not Free” (我是贝聿铭[Pay与Pei读音相近],我并非免费)。这句带着自信与锋芒的话语,道出了世界级建筑师对专业价值的坚持。
贝聿铭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 © 香港M+博物馆
在中银大厦项目中,贝聿铭事务所收取的设计费高达工程总造价的8.5%,约为1.24亿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给结构、设备等专业事务所。
香港中银大厦 © John Nye
然而,回到国内,同样是设计蓝图,同样是创造空间,设计师的收费却常常陷入尴尬境地:动辄数亿的项目,设计费占比可能不足1%;明码标价之外,潜规则下的“回扣”、“返点”成为部分设计师无奈的收入补充。一面是贝氏事务所动辄两位数百分比的造价占比,一面是国内设计师在成本挤压下的艰难生存,这巨大的鸿沟,远非汇率差异所能解释。
它背后折射的是行业生态、付费逻辑,乃至社会对设计价值认知的深度割裂。那么,中美设计费的差异,到底差在哪里?
作者|黎小雨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中美设计费多维度对比
当美国建筑师自信说出“Pay”,中国设计师却在为“Free”买单。这种差异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1)收费标准:比例计费VS 面积计费
在美国,建筑设计主要按照比例收费,通常占项目总造价的5%-15%。例如,普通住宅收取5%–8%,商业项目8%–12%,特殊公共建筑可高达15%。 对于一些小型项目,则可采用固定总价或小时费率,例如资深建筑师200-500美元/小时,初级建筑师50-150美元/小时。
而在国内,主要按照建筑面积计费,一般为50-200元/㎡,具体费用会根据项目复杂程度、建筑类型、地理位置等因素有所浮动。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费用会高于普通住宅;一线城市的设计费用普遍高于三四线城市,例如,高层工业厂房设计费可达9-10元/㎡。
贝聿铭事务所-“波士顿最高住宅” © Four Seasoons One Datton
(1)付费习惯:明码标价vs 隐性返点
在美国,设计构成通常是明码标价的,除了基础设计服务费,还包括项目管理佣金、材料采购佣等等,这些费用通常也会明确写入合同,成为设计师收入的合法、透明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设计费支付有时透明度较低,合同条款也可能模糊。设计师的核心收益通常被大幅压缩,部分设计师甚至被迫寻求灰色收入来源。其中一项便是依赖材料供应商的“返点”。这种隐性收益模式不仅扭曲了设计师原本的角色,也损害了设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导致设计价值与实际收益严重脱节。
© Kjpargeter
(1)行业生态:创意溢价VS 成本压缩
在的建筑行业,创意被视为核心价值,能够产生显著的溢价。优秀的设计创意可以为项目带来更高的市场价值和社会认可,因此客户愿意为独特的创意支付高昂的费用。设计师们也更注重在创意上进行投入和突破,形成了良好的创意激励机制。
在中国,建筑行业却往往陷入成本压缩的困境。甲方在项目中更关注成本控制,将设计费视为可压缩的成本之一,因此不断要求设计师降低费用。这导致设计师在创意上的投入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创意的价值最大化,行业生态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深层剖析:设计费差距背后的行业基因
中美设计费的鸿沟背后,是中美设计院在制度根基与运行逻辑上的本质区别。这种差异渗透在行业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应用等各个维度,塑造了截然不同的执业环境与发展路径。
(1)行业结构:金字塔 VS 扁平化
美国的建筑行业结构呈现金字塔状。这种结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就如同贝聿铭事务所作为总承包,可选择威德林格等顶尖结构事务所,以及JB&B等机电事务所协作。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知名的大型设计事务所,它们承接大型、高端的项目,拥有顶尖的设计师和先进的技术资源;中间层是一些中型设计公司,承接中等规模的项目;底层则是大量的小型设计工作室,主要承接一些小型项目或提供专项设计服务。
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入口 © Flickr user:Rory Hyde(CC BY-NC-SA)
中国的建筑行业结构相对扁平化。大型设计院虽然数量不少,但中小型设计公司和工作室也大量存在,且在业务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重叠。不同规模的设计机构之间的层级差异不像美国那样明显,竞争也更为激烈。
(2)管理模式:经验型VS流程化
中国的设计院更多依赖经验型管理。很多时候,项目的推进和决策依赖于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能力,缺乏统一、规范的流程。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项目质量不稳定,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美国的设计院普遍采用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从项目的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减少人为因素对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影响。
(3)技术赋能:政策主导VS 市场化集成
技术工具的断层折射出两种创新逻辑的碰撞。中国的工具链呈现典型的政策主导型拼贴:从早期PKPM适配国标GB系列的结构设计规范,到2025年新规强制要求国有项目BIM应用率100%,政策驱动成为核心引擎。然而,企业自研工具占比不足20%,本土软件多依赖政策扶持生存。如PKPM因适配“双碳”标准获得15%税收优惠,却难以形成市场化竞争力。
而美国,市场化集成生态已高度成熟。Autodesk与AECOM等巨头构建从设计到施工的工具闭环,而LEED绿色认证体系倒逼可持续设计工具迭代,如Sefaira通过云端实时能耗模拟技术,使设计师可即时调整幕墙参数优化建筑采光与能耗。头部事务所更是深度参与工具创新,如SOM开发参数化幕墙插件实现异形曲面一键出图;KPF自研AI规范审查工具将合规检查效率提升80%,这些工具反哺行业形成创新正循环。
SOM-温州鹿城广场 玻璃幕墙以参数化设计模拟江波光影 © SOM设计事务所
(2)法律保障:风险失衡VS 权责对等
法律保障的差异,可以说直接加剧了设计价值的折损。在安全责任层面,中国《建筑法》明确施工单位承担主要安全责任,建设单位的责任边界相对模糊;而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则要求业主与承包商共同承担风险,业主必须委派安全代表全程监督施工安全,形成更强约束。
设计责任方面,国内建筑师常面临话语权弱化、项目管控能力不足的困境,虽推行“建筑师负责制”, 却受限于业务整合难题;反观美国 ,AIA 合同体系赋予建筑师全程主导权,并对结构安全承担终身追责义务。
违约成本的悬殊更加剧了这种失衡。国内开发商违规成本偏低,“低价竞标” 屡禁不止,甚至连烂尾楼开发商都鲜遭重罚;而在美国,开发商一旦失信,将面临合同额 12% 的高额罚款、强制更换管理层,甚至永久丧失从业资格的严厉后果。这种深层的权责不对等,从根本上削弱了中国设计师议价的法律支点。
(3)职业文化:多重约束VS 高度自由
职业文化的分野体现在设计权力结构与创新生态的差异中。中国设计院的创意表达常受多重约束,如大型项目需优先满足国标GB 消防标准等政策规范,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建筑师负责制” 试点推进缓慢导致设计师主导权不足。
美国则通过AIA 合同体系赋予建筑师全程主导权,在结构安全等核心问题上拥有施工变更否决权。
创新包容度方面,国内实验性方案面临超限审查流程复杂的风险,地标项目多倾向采用成熟技术;美国行业则鼓励先锋探索,如曲面参数化等前沿设计广泛应用。
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艺术中心一个轻盈律动的曲面装置 图片源自网络
表达机制上,中国设计院层级分明,年轻设计师提案需经多层审批,且创意易被资深工程师修改;美国事务所则推行扁平化管理,如开放式评审机制,允许实习生直接向合伙人提交创意方案,形成更活跃的创意碰撞氛围。
设计费差距背后的五大社会基因
这些行业差异背后,是更深刻的社会基因差异:
(1)市场发育度:从"增量扩张" 到 "存量博弈"
美国的建筑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已经从增量扩张阶段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在存量市场中,客户更注重项目的品质和价值提升,愿意为优质的设计支付高价,这为设计费的提高提供了土壤。
中国的建筑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从增量扩张向存量博弈过渡的阶段。在增量扩张时期,更多关注的是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对设计的价值重视不足,导致设计费难以提高。
(2)人才培育:精英教育VS 技能培训
美国的建筑人才培育更倾向于精英教育。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跨界学习和实践,培养出的设计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意能力,能够为设计作品带来更高的价值。
中国的建筑人才培育相对偏重于技能培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设计软件的操作、规范的掌握等实用技能,在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上有所欠缺,导致设计师的创意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相对较弱。
尤家凹社区中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UAG工作室 © Bowen Hou
(1)客户认知:价值投资VS 成本控制
在美国,客户对设计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将设计视为一种价值投资。他们认为优质的设计能够为项目带来长期的价值回报,因此愿意在设计阶段投入较多的费用,以获取更好的设计成果。而国内的客户却更关注成本控制,将设计费视为项目成本的一部分,尽量压缩设计费用,而忽视了设计对项目价值的提升作用,导致设计师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认可。
(2)技术工具:云端协作VS 多重复劳动
美国的建筑行业广泛应用云端协作等先进技术工具,实现了设计团队之间、设计与施工之间的高效协同。这些技术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重复劳动,使设计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意设计中,提升了设计的价值。
中国的建筑行业在技术工具的应用上相对滞后,设计师常常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设计的质量和价值,也使得设计费难以提高。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 © Paul Warchol
(1)教育导向:跨级人才VS 偏工程实践
美国的建筑教育导向更注重培养跨级人才。强调建筑与艺术、科技、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培养出的设计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跨界整合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设计挑战,创造出更具价值的设计作品。
中国的建筑教育导向相对偏重于工程实践。更多地关注建筑的结构、施工等工程方面的知识,对建筑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设计师在创意和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
破局之路:当“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
从“中国制造” 到 “中国设计” 的转型,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更是破解设计费困局的关键。当行业深陷价格竞争泥潭,当技术赋能滞后于需求,当社会对设计价值认知待重塑,破局之路需多维度发力。唯有从行业规则、技术工具到社会认知全面革新,才能让设计价值真正落地生根。
(1)行业重塑: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建立设计费指导标准,规范市场收费行为,避免恶性价格竞争。明确不同类型、规模项目的设计费区间,为设计师和客户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推动职业责任险的发展,如借鉴香港模式,对恶意低价竞标企业列入黑名单。鼓励设计总承包制,让建筑师统筹分配各专业费用。从而保障设计师的合法权益,降低设计师的执业风险,使设计师能够更专注于设计本身,提升设计的价值。
(2)技术赋能:用数字化重构行业生态
推广AceDesign等管理系统,实现工时统计、产值分配的数字化管控。地方政府可提供BIM正向设计补贴,如深圳前海对人工智能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 同时,积极推广 AI 设计工具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设计师进行方案设计、优化等工作,提升设计的创意和质量,用数字化手段重构行业生态。
(3)价值传播:重塑社会认知的三个维度
媒体方面,加大对优秀设计作品和设计师的宣传力度,展示设计的价值和魅力,提高社会对设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教育方面,改革建筑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具有高价值创造能力的设计师。行业方面,通过举办设计大赛、展览等活动,促进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共同推动社会对设计价值的认知提升。
中美设计费的巨大差异,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距,更是行业生态、社会认知、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深层次问题的体现。从贝聿铭的收费哲学中,我们看到了对专业价值的尊重与坚守。当“中国制造” 逐渐转向 “中国设计”,我们需要正视这些差距,通过行业重塑、技术赋能和价值传播等途径,打破当前的行业困局。
只有让设计价值得到充分认可,让设计师能够体面且有尊严地工作,他们才有勇气坚定地说出“我的设计值得付费”,而不是再为“免费修改”妥协。而那时,“中国设计”才能真正成为与“中国制造”比肩的国家名片。
发文编辑| Yiyue Dong
审核编辑|Yibo
主编 | Sherry Li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_60ybZOTXBcypYCT34Hykw
http://m.myjianzhu.com/news/406.html
http://www.snren.com/thread-46863-1-36.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d6eed79f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28.html?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建道筑格ArchiDogs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