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如何改变设计师角色及如何脱颖而出的思考
在社交媒体、日常对话,尤其是设计领域的同行之间,关于AI与职业安全的讨论越来越普遍。无论是插画、平面设计还是用户体验设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明显的紧张感——坦白说,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插画师和平面设计师是最早感受到冲击的群体。当Midjourney开始生成令人惊叹的图像时(即便当时它还仅限于Discord平台),人们已经意识到一场巨变正在发生。
如今,随着生成式AI成为主流,创作视觉内容、文案甚至完整艺术作品只需几分钟。整个设计机构都在利用这些工具实现规模化生产。
产品设计师面临哪些变化?
最近,我直接参与了AI相关的工作——不仅是使用AI,更是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功能。这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现状:AI不仅仅是ChatGPT、Sora或Gemini……它正悄然渗透到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
实践中,AI已能帮我完成访谈转录、生成调研脚本、整理竞品分析、处理量化研究数据。过去需要数天的工作,现在仅需几小时。实际上,一段精准的指令就能让AI生成媲美甚至超越初级专业人士的脚本,而这些内容仍可由资深设计师进一步优化。
过去需要三人团队完成的任务,如今可能只需一人借助工具即可实现。
如果你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机构网站或落地页的UI设计,现在正是提高警惕的时候。优秀的界面和流畅的体验已不再是差异化优势,而是基本要求——而AI在这方面正变得越来越擅长。
话虽如此,当所有人都依赖相同工具时,设计难免趋于同质化,"竞次"风险真实存在。但如果你拥有独特风格或以非常规方式解决问题,竞争虽加剧,你仍会保有立足之地。
SaaS、企业级与B2B领域能否幸免?
如果你从事复杂SaaS产品、企业级工具或需要高频调研、抽象思考和决策的平台设计,AI确实已介入其中,但目前主要扮演高效助手的角色(就像一个能力超群的实习生)。
关键区别在于:根据我的经验(或许是我使用的工具不够完善),AI仍难以应对一致性、大型系统的上下文关联以及客户间的细微差异。
它能生成精美的独立界面、登录页和通用仪表盘,但无法保持多屏幕、多流程或多模块间的连贯性——至少通用AI如此,专为特定产品训练的模型或许表现不同。
以我当前项目为例:同一款产品需服务汽车经销商、银行和建筑公司,每个客户都有独特的逻辑、需求和商业规则。理解这些差异?仍然需要与真实用户的实际对话。
再完美的指令也无法替代与用户的真诚交流。或许未来语音代理能自主模拟访谈,但目前仍显生硬——何况大多数人向机器人敞开心扉的程度远不及对人类。
现在正是彰显价值的时刻
AI带来的机遇,是帮助设计师突破困住许多人的"Figma舒适区"。如今真正的价值在于你能否提供:产品愿景、商业逻辑和用户洞察。
你对产品及其背后商业逻辑的理解越深,被替代的难度就越大。
没错,管理层理所应当关注收益,你也该如此——但区别在于:你同时思考利润与人,思考如何交付用户愿意付费的真实价值。这种思维模式弥足珍贵。
AI是助力者:它能总结会议记录、梳理思路,你可以将完整访谈记录输入工具,提出问题、模拟反对意见、打磨论点,甚至可以在团队讨论前演练提案。
它不会取代你,而是放大你的能力。
目前AI尚不能独立设计完整的企业级功能,但它能生成初步线框图、旅程草稿,协助交付流程,让你赢在起跑线。一切可能性都已铺开。
使用AI确实能提高产量,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更高效地沟通。
清晰表达、结构化思维、自信呈现想法的能力,都能通过正确提问获得十倍放大。
那么你呢?你已将AI视为盟友,还是仍在犹豫观望?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