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上帝视角的设计:拥抱我们的人性,才是真正的专业素养"

上周,我在收听Keke Palmer的播客时,心理治疗师Orna Guralnik博士关于心理治疗演变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这不正是设计领域需要的突破吗?

设计界的认知困境

作为跨学科思维的践行者,我始终相信舞蹈、社会工作、社区艺术等多元经历不是设计的点缀,而是拓展设计疆域的关键。然而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却常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高呼"以人为中心"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固守着"设计师即专家"的权威姿态。

《复杂系统中的设计之旅》作者指出:"当今设计师面临的转型挑战,没有任何学术或实践培训能够完全覆盖。"但我想反驳的是,我们并非缺乏相关训练,只是传统教育从未教会我们向内探寻——那些生活经历本身就是最丰富的知识矿藏。

"专家神话"的祛魅

设计正义学者Sasha Costanza-Chock一针见血地指出:主流设计实践强化着知识等级制度。即使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最终决策权往往仍掌握在握有"专业工具"的设计师手中。这种知识垄断导致一个吊诡现象:我们越是强调同理心,越不自觉地成为"问题解决者",而将真正的使用者降格为"消费者"。

哈佛公共科技实验室创始人Latanya Sweeney的质问振聋发聩:"当每个人带着完全不同的信念体系来到谈判桌前,我们如何建立大规模信任?"当前的设计工具与其说在简化复杂性,不如说在抹杀多样性——我们总是假设某个"专家"或AI系统掌握着标准答案。

走向"作为人的设计师"

与其追求虚幻的客观中立,不如坦承设计本就是充满主观性的意义建构过程。这让我联想到Guralnik博士的治疗理念:治疗师并非全知权威,而是治疗关系的积极参与者。设计师何尝不是如此?

编舞家Twyla Tharp曾说,任何创作都折射着十个要素:野心、身体、目标、激情、记忆、偏见、干扰、恐惧、想法和需求。受此启发,我开发了"生活经验制图"框架:

核心层:集体共有的想法、需求和恐惧

外围层:记忆、身份、翻译、未来等个人经验维度

这个动态模型通过两个关键提问运作:

"我的经历如何塑造我的视角?"

"我们的集体表达是否包含这些个体经验?"

在不确定中舞蹈

艺术家Legacy Russell在《故障女性主义》中追问:"通过失败的框架来寻找生命意味着什么?"承认设计师的人性,就是接受过程中的未知与挫折——它们不是终点,而是新可能的入口。

当我们停止将知识视为外在的获取物,转而珍视彼此的生活经验时,真正的变革就会发生。这不是要抛弃专业素养,而是让专业素养根植于对人性复杂性的谦卑认知。最终,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到"作为人的设计师"的转变,关乎的不仅是方法论的升级,更是设计伦理的重塑。

精选文章:

伦敦原声音乐节:用视觉谱写动态乐章

生成式AI:人类认知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平面设计中的多样性艺术:创造视觉魅力的关键法则

动态视觉:品牌识别的未来趋势与正确实践之道

从“网红”到“长红”,如何用建筑艺术对抗城市化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