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沦为一种表演

相比于提升产品或品牌的价值,很多设计师更关注的是业内人士的认可,或者说更关注于设计分享平台的认可,这也致使设计逐渐沦为一种表演,产品或品牌成为表演的媒介,设计分享媒体成为表演的舞台,点赞、评论则扮演了观众的掌声。

两种身份的对抗

关于分享平台上“表演式”的设计,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设计师作为创作者与服务者这两种身份的对抗。设计师这个群体,本身就是整体偏理想化,追求美的、好看的东西。所以同行的认可,认可的更多是那种理想化的创作。所以如Behance、Dribbble上的作品看着很爽,这些作品的呈现是设计师向往的作品呈现形态。

图片来自Behance网站

而现实则是,很多商业客户的一些实际诉求,是不需要做到设计师认为的那么好的状态的,从风险成本考虑,不需要你太有想法太过于创新,基于头部品牌模仿就好,因为这样风险成本更低,执行成本也更低。

时间久了,设计师就会很痛苦,认为自己的才华、想法无法施展,就会选择到偏理想型的个人设计创作中去。而这些偏理想型的个人设计创作,又是同行们共同的诉求。只是后续发展成为了高人气而去做展示,背离了实际的东西。

这里面,有设计师不满足于现实,追求自我创作的挣扎,有对于现实商业设计机械乏味的逃避,所以开始去追求这类型的创作。而在以设计师为圈子的平台上,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苦恼,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设计纷纷点赞支持,进而慢慢的就演变成了,为了点赞而去做圈内人喜欢看的设计。

分享平台的认可更快更直接

一个产品做好了,上市了,要经过市场检验是个很长期、漫长的过程,中间还可能会遭遇夭折、失败,即使产品最终成功了,也很难计算设计的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大部分的品牌也不是“喜茶”这种明星品牌,能够通过品牌的影响力来带动大家对设计和背后设计团队的关注。大多数的品牌的设计师都是处于“沉默”状态的。

但将作品发到分享平台,反馈就会快一些,获得关注就会快一些,这也是一个诉求点,本身就是在获取一个标签,比如站酷百万人气设计师、Behance高人气设计师,这些标签再打包对外展示,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商业宣传。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不是为客户服务,而是为了快速获得人气、点赞,使用迎合分享平台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人都喜欢短期激励,那种长期投入却得不到有效结果反馈的事情太过于让人痛苦,这种为了快速获得认可的方法,也就让很多设计师忽视掉了内核里更重要的东西,这种做法其实是脱离设计本质的。

设计的内核和本质是什么?

设计的内核或者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不能也不敢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设计无论如何都要回归到产品和品牌上的,忽略掉产品和品牌的设计肯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产品、品牌,设计师最终的输出的作品都是差不多的,这肯定也是有问题的。

很多设计师现在想的不是怎么给客户搞好服务,而是想怎么在设计行业出名,成为设计明星,这就导致了会忽略客户的想法,把客户的产品和品牌当做跳板。也可以理解为,傲慢且想走捷径,背后的心态始终是觉得自己高于客户的,所以才会有这种想法。

这其实也就关乎到很多设计师只是将设计简单理解为图像工作,在设计平台分享作品,大家看到的也只是你对图像技术的处理能力,而看不到对于品牌的思考、消费者行为的理解、和项目风险、关键问题的识别与管理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出现在设计分享平台上的作品,会刻意回避和忽略掉这些,注重在图像技法上的表达。

这些如果一旦再脱离掉了图像技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就会变得同质、相似,其实在这些平台上也确实出现了大量的模仿或者抄袭现象,很多作品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

视觉设计:黄巍   

撰文:秦嘉良  黄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设计散步

精选文章:

Cresco 地毯系列:将室内建筑与纺织艺术融为一体

跨宗教空间:建筑对宗教多样性的回应

大作洗眼 | 2024 iPhone摄影奖、用针管笔撸猫…一眼惊艳!

黑吗喽——老外:超好玩!但扣分‼️

Pinterest 揭晓2024年秋季最热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