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霓虹灯这个元素,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引发热议。
霓虹灯,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霓虹灯牌正在被遗忘
前不久,香港霓虹招牌全面拆除的新闻引起大众热议。
一组货车满载拆卸下的霓虹灯招牌的图片在网络上广传,发出此图片的网民声称,香港计划将屹立了半个多世纪的霓虹灯招牌全部拆掉。
网友们纷纷感慨“爷青结”,抒发了一通,对“港风不再”,香港街道“没内味了”的遗憾。
可是后来,经屋宇署回复查证,该署并没有针对霓虹灯招牌的大规模执法行动。
而这张图片不过是网友PS的创作。
新闻是假,但大家对霓虹灯的怀旧是真。
这场轰动全网的“假新闻”事件,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霓虹这一元素。
的确,夸张艳丽的霓虹灯,早已和香港这座都市绑定,成为了某种美学符号。
曾几何时,霓虹招牌是80到00年代,最具时代特色的视觉代表。
《英雄本色》1986在那个经济、文化都高速旋转上升的年代,无穷无尽闪耀着霓虹灯的招牌成为大都市的标志性风景线。
一众香港电影,更是让霓虹灯在当时成了繁华都市的象征。
当年内地也趁着风潮挂起霓虹灯,但随着更为先进的LED灯箱等新的广告牌形式的出现,霓虹灯也在逐渐消失。
可如今似乎只剩下发展缓慢的18线小县城,还保留着当年霓虹满街的风貌。
至此,霓虹灯似乎又有些过时了,在大众的印象里,它开始和年代感、乡土味挂钩了。
《江湖儿女》
可以说,霓虹灯成了一个又土又洋的存在。
它同时兼具着曾经香港寸土寸金灯红酒绿的都市感,与如今县城发展落后无人问津的乡土味。
霓虹灯究竟为何会给大家这样两极的印象呢?
霓虹灯,时代的限定记忆?
过去,霓虹灯越闪,城市则越繁荣。
尤其在香港,作为城市象征,霓虹灯已在香港闪耀了近70年。
在五六十年代,为了打造世代相传的“金字招牌”,无论是五金店、理发店、小吃店,哪怕店面再小,老板都会花很多心思,想出一个好名字,再用霓虹这种最引人注目的方式展示出来。
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霓虹灯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那时,全香港一共有三、四十家霓虹制灯公司,造灯师傅也有上百人,经常加班加点制作霓虹灯。
当时弥敦道一栋大厦的一整面墙,都被松下的“乐声”广告牌覆盖,这个由4000多支霓虹灯管制成,高20层楼的广告牌,甚至被写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由此可见,霓虹灯在那时的香港是何等的具有影响力。
也是从那时起,霓虹灯开始成为香港的视觉符号。
覆盖大厦整面墙的乐声霓虹灯而其实,霓虹灯并非香港的首创,它最早是由西方国家引进的。
不止香港,上海的街道也曾挂满了从西方学来的霓虹灯。
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前的霓虹灯1926年,上海南京路的伊文思图书公司橱窗内,来自国外的霓虹灯英文字“ROYAL”率先展示在上海市民面前。
同年,上海第一家霓虹电器厂——远东化学制造厂成立,它们生产出了上海首个霓虹灯招牌。
各种各样装饰效果极佳的霓虹灯招牌,使得东方的上海滩夜色不输于同期的巴黎、纽约等大都市。
可是千禧年以后,LED屏幕开始在内地占据了主要的广告牌市场。
LED更亮,耗电更少,造价与保养费用更低,而且能被机械高效复制。
内地的经济在千禧年后可谓是实现了跃升,而文化也随之发展迅速。
内地曾经兴港风,说白了就是自己尚未建立完整的娱乐体系。
经济发展后,内地的文娱也逐渐建立起来,就这样,内地不再跟风香港的时尚,霓虹灯开始在内地街道上“退场”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霓虹灯永远是80、90后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尚且保留着一些霓虹设施的香港,也就成了承载这些旧日情怀的地方。
香港遂靠着霓虹灯,建立了一道区别于内地的独特风景线。
霓虹灯为何又土又洋?霓虹灯的退场无法避免。
如今真正的大都市早已不用霓虹灯了,所以眼花缭乱霓虹灯也就成了“low”的象征。
毕竟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霓虹招牌的背景下,往往是酒鬼等底层人士的日常居所。
可以说现在我们看到霓虹灯地方,不是酒吧,就是人均GDP不高的城市街头。
可是曾几何时,霓虹灯代表的是绝对的洋气与繁华。
这样的洋气感其实就是因为霓虹灯背后所表现的城市的繁荣经济,发达娱乐业。
当时的香港受西方文化影响深刻,并且经济远超内地,所以香港流行的审美,在那时自然也就成了内地人心中的时尚风向标。
1963年,电影《苏丝黄的世界》上映,影片中身穿旗袍、风情万种的女郎苏丝黄,和湾仔的红灯区,成为香港的代名词。
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把霓虹招牌与繁华都市的诱惑欲望联系一起。
王家卫御用摄影师杜可风说,“霓虹世界,是个眼花缭乱、华丽鲜艳的世界,是个稍有不慎就会跌足的亦幻亦真的世界。”
无数影视作品,都是这样利用霓虹灯的元素,去表达人物纸醉金迷的纷杂欲望的。
《重庆森林》
而且,霓虹灯花花绿绿的色彩和刺眼的亮度,都是突出于日常生活的。
它的造型大多都比较夸张显眼,感官体验生猛炸裂,给人一种不真实的科技感。
所以类似于赛博朋克这种追求不同感官的艺术风格,也常用霓虹灯作为其主要元素,去表现城市旖旎繁荣的衰颓感。
比如《攻壳机动队》的场景设计,就是参照了香港九龙城寨。
而近几年,重庆也因其魔幻风的建筑,成为了赛博朋克爱好者心目当中的圣地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许霓虹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了必然。
但作为美学符号的霓虹灯,值得珍藏在影视作品里、珍藏在怀旧回忆里,被我们铭记。
插图来源:ins:jinhwajangart
资料来源:
[1] 不会熄灭的城市霓虹灯:性幻想开始的地方,杂家Misc\
[2] 沟通的建筑:香港霓虹招牌的视觉语言,谭智恒,M+探索霓虹计划\
[3] 在温哥华回味霓虹灯之都的盛衰史,Mike MacEacheran,BBC\
[4] 《再见,霓虹灯!再见,那些电影里的老香港记忆》,了不起的匠人\
[5] 霓虹的城市与文本意象,潘国灵,M+探索霓虹计划
作者:智妍 责编:若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印客美学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