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来自希腊语 πλαστικός,意思是成型,正因其具有很多材料没有的可塑性而广泛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塑料仍在神坛,它承载着人们对万物皆可塑料的想象。
1955年8月刊的美国《生活》杂志中,有一组名为“即抛型生活” 的宣传影像,一家人正在抛出琳琅满目的塑料一次性用品,传达出一种充满欢乐和希望的氛围。城市的塑料生活就此开始。
即抛型生活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如果说卫生、便利和高性价比是塑料磁带A面,随着环境保护议题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塑料磁带的B面带来的便是污染和对未来环境的担忧。严格意义上,塑料本身并不算污染物,而是身边那些常见的塑料垃圾,进入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难降解,从而带来土壤破坏、视觉污染、微塑料等环境危害。
据估计,1950年至 2017年间,全球共计生产92亿吨塑料,仅2020年全年就生产了近4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年产量将超过11亿吨。中国是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塑料废弃物年产生量达6000万吨。
今年年初,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闭幕,来自175个国家的首脑、环境部长和其他部门代表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这项决议旨在终结塑料污染,并在2024年前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现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这将推动塑料整体生命周期的相关行业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塑料和管理塑料废弃物的方式。这也是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之后世界范围最有雄心的环境行动之一。
因其不可降解,城市中的大部分生活塑料往往需要通过焚烧、自然堆积的方式处理。以深圳为例,大部分生活垃圾会去往四座垃圾焚烧厂,包括南山、盐田、宝安、龙岗能源生态园,经过一系列清洁型工艺转化为电能。同时深圳还有一座垃圾填埋场,即罗湖下坪环境园。
目前这五个场所承担着深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功能,随着近期的改造提升,他们也逐渐具备科普教育、展览交流等公共属性。
深圳生活垃圾焚烧厂及填埋场分布 ©ParticlePlus
和世界上大多滨海城市一样,深圳正面临着城市发展带来的海岸线垃圾污染问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通过对深圳海岸线上的五个典型海滩进行现场调研、采样分析,发现深圳海岸线垃圾的整体情况较为严峻,海岸线垃圾主要由塑料(54%)、泡沫塑料(18%) 、玻璃陶瓷(18%)组成。
深圳海岸线垃圾组成 ©ParticlePlus
其中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海岸活动,占比80.58%,包含塑料瓶、塑料袋、玩具、塑料餐具、食品包装容器等等。吸烟用品紧随其后,如打火机等,占比9.91%。航海捕鱼的浮标、航标、渔具等也进入海岸线垃圾队列,占比9.3%。
深圳海滩塑料垃圾来源 ©ParticlePlus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塑料污染治理便是其中重要一环。2020年11月,《深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提出了5部分共计59项重点工作任务。2021年9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塑料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安排表》,根据《实施方案》59项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明确任务完成时间节点,设置禁限塑料、推广替代、回收利用、安全处置、保障措施、公众参与共计 80 项具体任务,压实各部门职能,确保塑料污染治理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在与塑料共生的年代,人们对于塑料与城市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
由史纪、吴有和朱钟晖联合策展的「加塑!PLASTIC UP!」,从技术、身体和文化三个方面记录当代语境下塑料的丰富意涵,并邀请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共同畅想塑料带来的未来可能性。
英国伦敦建筑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Nathaniel Banks和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刘伊典,共同创立了Project Plastic。他们共同创造的塑料猎寻者,是一种便携式且经济实惠的浮动湿地装置,可以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过滤器从河流中收集和清除微塑料碎片。它由堆肥垫、多孔种植膜和玻璃纤维框架构成,以支持植物生长。同时模块化的设计,易于连接形成网络。
塑料猎寻者 ©Project Plastic
大体积塑料被回收重塑为建筑材料,构成密而厚的建筑表皮。微塑料被网络状的漂浮湿地系统过滤和捕捉,最终在入海口的塑料景观公园中被分解。在不断吸纳与转化塑料垃圾的过程中,这座巨型塑料建筑将持续扩张, 生长。
巨型塑料建筑 ©Project Plastic
巨型塑料建筑 ©Project Plastic
同样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的张微伟认为我们的城市与我们的垃圾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遥远到垃圾场已经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观,这种景观往往混合着城市周边的田地与工厂出现,它们似乎是人类文明的最远的尽头。
张微伟展示了一个“城市垃圾综合体”,这个建筑既可以作为垃圾处理设施,又兼备城市综合体的零售、餐饮、停车等功能。该方案没有采用已经被滥用的“绿色城市”概念,反而试图把日常垃圾肮脏的本质直接暴露在我们面前。
城市垃圾综合体 ©张微伟
城市垃圾综合体 ©张微伟
居住在伦敦的建筑设计师和动画电影制片人钱凌云,在探讨快餐文化对环境日益加剧的破坏性影响,其中尤为严重的是针对儿童玩具的消费文化造成的塑料垃圾。
塑料玩具产生了大量的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这些垃圾是难以回收的,它们很多都被贴上“一次性”的标签, 《塑料玩具屋》方案由滑铁卢当地的麦当劳资助,方案将以上问题融合到建筑的形式中,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纪念性空间,让孩子们将不需要的玩具嵌入建筑的形状和表皮中。这一结构被设计成可如玩具般拆卸:一系列回收塑料体积几何互锁,无需机械固定,并允许未来可能的重新配置。塑料回收的动手实验,物理建模和数字动画一起塑造了她的这部有趣的影片,它带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穿越这座建筑:一个为下一代打造的超能彩色游乐场。
塑料玩具屋 ©钱凌云
塑料玩具屋 ©钱凌云
塑料玩具屋 ©钱凌云
吴岩
科幻作家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科幻小说和科学展望文章中,塑料的地位发生过天翻地覆的转变。此前,许多文章把塑料看成未来的希望。在1960年出版的《科学家谈21世纪》中,有一篇《塑料世界》的文章,其中写到:在21世纪,人类生活在最美满、最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主要的动力来源是核能,主要使用的材料是塑料。但21年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发表科幻小说《谁吃掉了塑料?》,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军事实验室开发了能吃掉塑料的微生物,给对方国家的航空器造成麻烦。无处不在的塑料变成了一种弱点,用于战争。塑料世界不再是人类渴望的未来。
到最近几年,塑料一改过去的“未来期望”,成为了“未来灾难”。这点从灰狐的《固体海洋》就能看出来。小说中塑料在海洋中聚集起来,变成了难于消除的垃圾。小说的一些地方读起来挺恶心的,可见人类对塑料的感觉已经彻底改变。研究科幻小说中的塑料,能发现人类对这种材料的种种看法,更能理解人类认知某种事物的历史如何发展。
李优
资深建筑师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塑料是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它的优点如此突出:轻便、耐用、基本无毒、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但在建筑设计中,这种材料又显得很陌生:我们用钢筋、水泥、玻璃、木头甚至泥巴盖房子,但很少见以塑料为主材的建筑。除了结构强度、耐火性能等客观原因外,塑料往往给人不够高档、不够贵重、不能恒久流传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恰好是很多甲方(房子的建设者)极其看重的。
然而,地球上有很多人急需的是安全坚固、通风采光、遮风避雨的房子,这恰恰是“塑料”所能提供的。
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用它尝试一下。
朱钟晖
one architecture & urbanism深圳办公室负责人
毕业于清华建筑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
「加塑!PLASTIC UP! 」联合策展人
塑料自诞生以来,一直因其两面性而备受争议。它本自远古化石而来,却又在当下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有着稳定的内在,却延伸出纷繁复杂的形态;它一经发明就迅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却又因其环境危害而遭到层层抵制。
上世纪中叶,塑料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这种低成本的可塑性材料从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城市。同时,塑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和审美:塑料被用来形容表里不一的友情、粗制滥造的质量,也用来象征市井生活和草根文化。塑料材料性的新突破、回收和再利用,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基础设施,让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
李红芳
深圳市华侨城文化创意园H2栋
保洁员
我已经从事了近20年的保洁工作,生活中和塑料打交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整理生活垃圾的时候,塑料制品和纸制品我们会特别注意分类,可以卖钱补贴家用。
另一种,平时买东西的塑料袋我自己也会保存起来,重复使用。我觉得这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减少很多塑料袋的浪费,也算是为城市贡献一份力量吧。
郭安娜
ParticlePlus内容总监
小熊猫保护协会野生宣传员
塑料对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塑料。以至于有时候我会恍惚,在塑料出现以前,人们都用什么喝奶茶? 塑料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看看纪录片里因为误食塑料而死去的动物,看看因填埋塑料影响的土地。每当想起这些,伸向超市塑料袋的手总会缩回。
前年我在华侨城看了一个关于“垃圾再利用”的展,2020 OCT-LOFT公共艺术展——余物新秩序Trash New Order,其中有几个精致的展品,走进一看才发现是被遗弃的塑料垃圾。不知道这算是他们“最后的荣光”吗?我觉得这算是塑料再利用的其中一种方式,也许以后能有更多元更跨界的做法,能够减少塑料的负面影响吧。
内容转载自“ 粒子普拉斯ParticlePlus ”
精选文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